关于太极拳发源地之争的真相澄清
近几年,一些有关太极拳发源地的文章在网络上流传,其中充斥着诸多不实信息与错误观点,对太极拳发源地的真实历史进行了歪曲,刻意制造争议与混乱。在此,我们将依据确凿的历史资料、官方认定以及学术研究成果,对这些错误言论予以全面反驳,还原太极拳发源地的真相。
一、所谓 “牌匾被撤” 的真实缘由
有的文章中提及 2007 年陈家沟悬挂仅两个月的 “中国太极拳发源地” 牌匾被悄然撤下,试图营造出一种陈家沟作为太极拳发源地不被认可的假象。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当时之所以取下牌匾,是因为最初仅有一块牌子,随着后续陈家沟陆续增加了多块相关荣誉牌匾,为了对这些牌匾进行重新排列与布局,才暂时将其取下,后续完成调整后便重新挂上。如今通过街景地图,便能清晰看到这些牌匾依然高悬于陈家沟。这种毫无根据的虚假信息传播,纯粹是为了博人眼球,误导大众对太极拳发源地真实情况的认知。
二、官方认定的权威性不容置疑
官方对于太极拳发源地的认定就已十分明确。2007 年 6 月 2 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河南温县为 “太极拳发源地”;2007 年 7 月 31 日,中国武术协会命名河南温县为 “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并且,在 2020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太极拳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时,所依据的申报文本明确指出 “太极拳,自 17 世纪中叶在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村形成以来,世代传承,在陈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出以其他姓氏或姓名命名的多个流派” 。这些来自权威机构的认定,是经过严谨的考证与研究得出的结果,具有不可撼动的权威性。相比之下,某些文章中仅凭个人主观臆断就对官方认定进行否定的行为,显得极其荒谬与无耻。
三、对所谓 “证据” 的有力驳斥
(一)关于 “陈王庭说的三大软肋” 的回应
史料断层问题:文中声称陈家沟族谱中陈王廷仅注 “拳师”,未提创太极拳。但我们不能仅仅依据族谱中这一简单的标注,就否定陈王廷创拳的事实。在历史研究中,族谱的记载往往受到当时记录习惯、篇幅等多种因素的限制,不能涵盖所有详细信息。况且,除了族谱之外,还有诸多其他史料能够证明陈王廷在太极拳创立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例如,陈王廷留下的遗词 “叹当年,披坚执锐,…… 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清晰地表明了他在晚年创编拳术的经历。
传承空白问题:说陈王廷至陈长兴间近百年无拳谱记载,以此质疑太极拳的传承。李亦畬太极拳小序明确说了,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明确说至少这一百年间陈家沟传承多代,每代都有数人到达神明阶段。通过对后世太极拳各流派传承脉络的梳理,已经各种历史传承信息分析,也充分证明了太极拳在这一时期传承的连贯性。
理论矛盾问题:认为陈式拳 “窜蹦跳跃” 特点与王宗岳《太极拳论》“以柔克刚” 相悖。但实际上,太极拳本身就是刚柔相济的拳术,既有刚猛发力、“窜蹦跳跃” 的动作,以展现其技击威力;同时也蕴含着以柔克刚的精妙技法与理念。不同流派的太极拳在表现形式上可能会有所差异,但核心的理论与技法根源是一致的,都是源自陈家沟的太极拳体系。
(二) “张三丰说”
一切与张三丰相关的太极拳信息都是伪造,时间在1877年后,李亦畬已经写明。所以张三丰王宗岳太极拳传承线不攻自破。温县陈家沟与赵堡村都无蒋发这个名字记录。蒋发可能是蒋把式误传,大量可靠的史料表明,蒋把式与陈家沟有着紧密的联系,蒋发是陈王廷的徒弟,他在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是在陈家沟太极拳体系内发挥作用,而并非独立于陈家沟之外另有一套传承体系。
唐豪、顾留馨等老一辈武术研究专家,是基于对大量历史资料的研究与分析,才得出陈王庭创拳的结论。他们的研究工作秉持着严谨的学术态度,是为了还原太极拳的真实起源历史,并非如有的文中所说的那样存在不当动机。而且,官方认定太极拳发源地是经过多个权威机构、众多专家学者共同研究、考证后得出的结果,绝不是基于单一因素或个人意志,其公正性与科学性不容置疑。国家否定所谓张三丰太极拳,而认定陈家沟是太极拳发源地自然是根据相关历史资料信息做出的正确决定。
四、学术研究的正确方向与成果
一些所谓民间学者的观点,并试图否定陈家沟作为太极拳发源地的地位。但实际上,这些观点大多缺乏严谨的学术论证。例如,西安永年太极拳学会副会长路迪民声称其论文被封杀等情况,这并不能说明其观点的正确性。在正规的学术研讨中,对于一些缺乏充分证据、逻辑混乱的观点不予采纳,是维护学术研究严肃性与科学性的必要措施。
相反,众多专业的武术史学家、学者经过长期深入的实地考察研究,都得出了陈家沟是太极拳发源地的结论。例如,唐豪先生作为中国武术史和民族体育史学科的奠基人,早在 1930 年就依据大量的史料考究,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论证出太极拳始祖为陈家沟九世祖陈王庭。虽然其观点在当时引发了一些争议,但随着后续更多研究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证据都支持了他的这一结论。又如,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研究员康戈武先生,通过对太极拳各流派传承沿革的系统研究,明确指出综观现传各式太极拳,皆溯源至河南省温县陈家沟。这些专业学者的研究成果,是建立在扎实的史料基础与科学的研究方法之上的,具有极高的可信度。
陈家沟是重要传播地而且唯一源头,陈家沟在太极拳发展过程中有关键、不可替代地位,其在太极拳创立、传承与传播过程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不可替代。
五、关于其他不实信息的纠正
(一)对所谓 “人民日报发文” 的回应
有文声称某官媒发文称 “真正的太极拳发源地是赵堡村”,并据此得出一系列错误结论。但实际上,这是对某官媒文章的断章取义与歪曲解读。某官媒的文章只是在探讨太极拳发展过程中的有的人不同观点相关内容,绝没有否定陈家沟作为太极拳发源地的地位。赵堡架太极拳虽然在太极拳发展历程中具有一定的特色与贡献,但它同样是源自陈家沟太极拳体系,是在陈家沟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例如,赵堡架陈敬柏、陈清平,其本身就是陈家沟太极拳的传人,他所传承与发展的太极拳技术与理论,都深深扎根于陈家沟太极拳的土壤之中。
(二)对 “《太极秘术》” 的驳斥
有文中提及《太极秘术》手稿,称 “王柏青在雍正年间就写明‘此艺发于张三丰’”,以此作为太极拳起源的证据。然而,这本《太极秘术》早已被多家权威机构和专家证伪。其内容存在诸多不符合历史事实、逻辑混乱之处,且在版本流传、作者信息等方面都存在严重疑点。将这样一本被证伪的所谓 “古籍” 作为支撑太极拳起源观点的证据,无疑是荒谬至极的。
六、陈家沟对太极拳发展的卓越贡献
陈家沟作为太极拳发源地,对太极拳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从太极拳的创立来看,明末清初,陈氏第九世陈王庭在家传拳法的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结合儒家经典《易经》太极阴阳之理,融汇中医经络学说和道家导引吐纳术,创编出了太极拳这一伟大的武术流派。此后,太极拳在陈家沟经历了数代人的传承与发展,不断完善与丰富。例如14世陈长兴和陈有本,为太极拳的多样化发展奠定了基础;16世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说》,全面总结了陈氏数代宗师所积累的太极拳传承实录和实践心得,为太极拳的传承与弘扬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在传播方面,陈家沟更是不遗余力。清道光初年,陈长兴摒弃门户之见,将太极拳传给外姓人杨露禅,杨露禅学成入京与人比武未遇敌手,被誉为 “杨无敌”,使得太极拳名声大噪,开始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此后,从陈家沟衍生出的杨氏、武氏、吴氏、孙氏等太极拳流派,更是将太极拳传播到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如今,太极拳在 150 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有 80 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太极拳组织,而这一切的源头都来自陈家沟。在太极拳申遗过程中,陈家沟同样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太极拳成功申遗,这其中离不开陈家沟众多太极拳传承者与推广者的付出。
综上所述,陈家沟作为太极拳发源地,有着确凿的历史依据、权威的官方认定以及卓越的发展贡献。任何企图否定陈家沟这一地位的言论,都是对历史事实的歪曲与不尊重。我们应当以客观、科学的态度看待太极拳发源地的问题,珍视陈家沟在太极拳创造发展历程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共同推动太极拳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