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之墟不在河南,只在晋南运城临汾
晋南这块地方,就在京城附近,以前叫陶唐,也是大夏国的旧址。在尧舜的好时代到来前,山西南部已经有个古老又神奇的国家——大夏国。后来陶唐氏的人来了,大夏国就没了。尧舜传位后,大禹这个夏朝的后代,又重新建立了夏朝,都城选在安邑、平阳或者晋阳(就在晋南永济那一块儿)。
大约在4500年前的尧舜禹时代还没到来时,晋南的运城那儿已经有个古老的国家了,它叫大夏,国王是鲧。大夏国里,种田的、制盐的、做手工的都很厉害,国家富裕得很。那儿有黄河、中条山、运城的盐湖,还有涑水平原,粮食、盐巴、手工艺品多得是,大家经常拿来互相交换,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滋润,让周围的人都眼红。
之后,帝喾把小儿子实沈派到了这儿,建起了唐国。实沈找了个理由,说对方“文治武功都不行”,就把大夏给攻占了,还打败了鲧,把古时候大夏的地盘占为己有。
“大夏遗迹”是指运城盐湖周边那些有着大约五千年历史的古老地方。《左传·昭公元年》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很久以前,高辛氏帝喾有两个儿子,大哥叫阏伯,四弟叫实沈。他们住在一片大森林里,但关系不好,老是打架,带着各自的族人打来打去。帝喾看不下去了,就把阏伯调到商丘去,让他负责看管辰星。这样一来,商族人越来越强盛,辰星就成了他们的象征,阏伯也成了商人的老祖宗。实沈呢,被调到了大夏,负责看管参星。唐族人跟着他也兴旺起来,后来还服侍了夏人和商人。所以说,在帝喾那会儿,大夏可不是废墟,那儿有个大夏国呢。
《史记》里写了这么个人,他叫帝喾高辛,是黄帝的曾孙孙。换句话说,五帝里的第三个,帝喾,就是这位高辛氏,黄帝的曾孙。书上说他娶了两个老婆,一个是陈锋氏的女儿,生了放勋;另一个是娵訾氏的女儿,生了挚。帝喾死后,挚先当了皇帝,但他干得不太好,所以后来放勋当了皇帝,也就是帝尧。再看《史记》的另一部分,说殷商的祖先契,他妈是简狄,有娀氏的女儿,也是帝喾的一个妃子。尧把契封在商地,赐他姓子。契在唐、虞、大禹那时候很出名,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还有啊,《史记》里还提到周朝的祖先后稷,名叫弃,他妈是姜嫄,有台氏的女儿,也是帝喾的老婆。这么一来,帝喾高辛就有四个儿子了:契、弃、挚和尧。
帝喾又叫高辛氏,但《史记》里说的他四个儿子里头,没提到《左传》里的阙伯和实沈。这是《左传》搞错了,还是《史记》多写了俩?其实,只要仔细琢磨琢磨,就能明白,两本书都没错。古人给兄弟排行,习惯用“伯、仲、叔、季”。老大就是伯,老二就是仲,老三叫叔……阙伯和契都是帝喾的儿子,阙伯搬到商丘去了,“商人的老祖宗”就是他,而契也被封到商丘,成了商人的老祖宗,这俩人其实就是一个人。名字不一样,就像人除了名还有字、有号,古人还有姓有氏。比如说放勋,他也就是帝尧,还叫陶唐氏呢。弃在尧舜那时候是管农业的官,又是周族的老祖宗,挚呢,本来都当上帝了,因为“表现不好”被罢了官,这俩人的事儿都挺明白,就是尧和实沈的关系得再确认确认。
首先,老四被叫做实沈。在《史记》里头,尧是挚的弟弟,也是帝喾的小儿子,这么一说,尧和实沈可能就是同一个人。再者,“实沈被迁到大夏后,唐人兴起了”。实沈去了大夏,唐人却因此强大了。《鹖冠子·世兵》这本书写了“尧攻打有唐”的事儿,打完这场仗,尧就被封为唐侯了。要是把“尧攻打有唐”和“尧攻打西夏”这两件事放在一起琢磨,那就只有尧、实沈和大夏有关系了。实沈迁到大夏,其实就是他征服大夏的过程。所以说,尧就是实沈,实沈也就是尧。尧跑到晋南,带着人先灭了有唐氏,就是《鹖冠子·世兵》里写的“尧攻打有唐”,打完被封为唐侯。几年后,唐人兴起了,又去征服了离唐国不远的大国——大夏。
尧是个非常有本事的人,他既勤快又节俭,还特别懂人心。他原本叫实沈,后来被安排到了大夏,因此对大夏的情况了如指掌,知道那里的人心善不好战,不重视武力。他就带着越来越强大的族人,瞅准时机,一鼓作气占领了大夏。尧就是在打败了有唐氏之后,成了陶唐氏的领袖,也让原来的有唐氏古国变得强大起来,所以说“唐人是因为他”。
尧没有做得太绝。他亲自率兵收复了有唐古国,并带着唐人迅速壮大。打败大夏后,尧依然让夏人担任要职。他还让鲧继续当部落的头儿,并让大禹做了司空,父子俩轮流负责治水。不过,也不是所有夏人都懂尧的大度。部落战争里,赢家总能抓到俘虏。有些大夏人不想活得没尊严,不甘心亡国,就离家出走往南走,一路上还留下了自己的文化痕迹。有的夏人渡过黄河,跑到豫西,催生了庙底沟二期文化……
夏国那时候的头头叫鲧,他是颛顼的儿子,身份肯定特别尊贵。《史记·夏本纪》里头写:“夏禹,人们都说他是天命所归。禹的爸爸是鲧,鲧的爸爸是颛顼,颛顼的爸爸是昌意,昌意的爸爸是黄帝。禹呢,就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不过昌意和鲧都没当过皇帝,都是给皇帝打工的。”虽然他们是打工的,但鲧毕竟是颛顼皇帝的儿子嘛。颛顼在位时,鲧肯定受到不少照顾。就算到了尧当皇帝的时候,鲧也不仅混进了权力圈子,还当上了夏族的族长。《中国通史》讲“夏族的起源”时提到,史书常把夏的老祖宗叫做“崇伯鲧”、“崇禹”。这是因为夏人把黄帝当祖宗祭祀,把颛顼当老祖,尊敬鲧,还崇拜禹。也就是说,夏人和黄帝、颛顼是一家子。
可为啥大家叫鲧为崇伯鲧,而不是大夏鲧呢?其实,这是因为尧打败了大夏后,把鲧封到了崇山,尧挺大度,没严惩战败的鲧,反而让他做了崇伯,继续领导夏族人。尧在政治上真是有一套,他心胸宽广,尽力让夏族人团结起来,还稳稳地带着那一大堆邦国的原始社会末期,推着“古国时代”快步往前走。
不过尧也挺有政治头脑的。他和大臣们商量治水的事儿,问谁能挑这大梁,大家都说鲧行。尧却摇头:“鲧这家伙,不听命令,还害得家族遭殃,不行!”(见《史记·夏本纪》)。“不听命令,家族遭殃”,这罪名可不小。想当年大夏城被毁,好多夏民流离失所,城市成了废墟。这不是大错特错吗?他怎么能担起治水的重任呢?尧明显对鲧不放心。大臣们劝道:“要不先让他试试,不行再换人。”最后尧还是让鲧去当司空治水。九年一晃而过,鲧没治好水,舜就把他给处决了。
鲧其实也有不少优点。他心地善良,不喜欢战争,喜欢奖赏别人。虽然不能说完全不打仗就是对的,但他有仁爱之心,总是好事。他在大夏国管理事务时,肯定做了不少对百姓有好处的事情,还鼓励大家努力生产。大夏国的手工业能早早变得专业,制陶也变得分工明确、有了作坊,还能做成商品买卖,这跟他看重经济发展是分不开的。不然,夏族的人为什么还一直坚称他是他们的老祖宗呢?鲧还特别聪明,他想出了用草和泥巴混合起来做土坯,再筑城墙的办法,这在当时可是个很新奇的大点子。
禹,鲧的儿子,心里清楚老爹和自己的来历,也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他当上君王后,给自己起了个“夏后”的称号,因为这名字让他想起在大夏古国长大的日子,心里既有对家乡的思念,也有对国家过去的伤痛难以忘怀。他用这称号提醒自己,也得让后人记住,得努力别让家族再蒙羞。他希望后代都能自强不息,让国家越来越昌盛。最终,大禹建起了夏朝,并把都城定在夏墟的安邑,国名叫夏后氏,这样一来,晋南和豫西就成了夏朝的心脏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