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安是正兵团级上将,为何后来的职务却不高?在3大军区当副职
在1955年授衔的57位开国上将里,有一员虎将作战指挥本领堪称顶尖,在战场上也是响当当的名号,他就是曾在第三野战军效力、担任过解放军第七兵团司令员的王建安。但让人疑惑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王建安的职务却一直没太大起色。他虽说在沈阳、济南、福州这三大军区都待过,可始终都是担任军区副司令员一职。要知道,他可是正兵团级的开国上将,在同等级别的将领里,像他这样长时间担任副职的情况那可真是独一份,太少见了。按理说,以他的能力和战功,发展不该是这样的,为啥这位在战争年代叱咤风云的猛将,建国后的职务晋升之路却走得这么不顺?
对军史了解不多的人,或许会觉得副大军区级的职位已然十分显赫,都做到大军区副司令这份上了,还能有啥更高的追求?但这事得分人。就拿王建安来说,这个级别着实有点“亏待”他了。这可不是普通老百姓随便说说:70年代时,叶帅就曾特意安慰王建安,夸他“任劳任怨,从不计较职务高低,能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元帅能说出这般意味深长的话,足以见得王建安的职务和他的履历、能力实在不太相称。明眼人都清楚,以王建安的本事,担纲更高的职务完全不在话下,可他始终毫无怨言,这份胸襟和格局,着实让人肃然起敬。
举几个具体例子对比一下,可能更直观。解放战争时期,四野名将邓华担任过第十五兵团司令员,和王建安的第七兵团司令职务相当。建国后,他是正兵团级上将,后来还当上了沈阳军区司令员、解放军副总参谋长,职位明显比王建安更高。二野的陈锡联同样是正兵团级上将,曾任职沈阳军区司令员、北京军区司令员,后来还担任了国务院副总理,主持过军委工作,职级又比邓华上了一个台阶。
在正兵团级上将群体里,类似的情形并非个例。按说正兵团级上将的职级地位已然颇高,可王建安的经历却有些特别。他曾在三个大军区任职,却始终担任副职,甚至在副司令的排序中还排在某些中将后面。就拿在福州军区那段经历来说,他给韩先楚当副司令,可早年间在红军时期,王建安还曾是韩先楚的上级,1952年全军定级时,他的级别也高于韩先楚。这种职位上的“倒挂”现象看似令人费解,却成了王建安军旅生涯中的常态。
在建国后的军队体系里,王建安将军职务长期偏低,这是军内上下都清楚的情况。但这事背后有讲究,可不只是运气不好这么简单。最关键的因素,还得从王将军的性格说起——他这人太耿直刚烈了。倒不是说正直的人就干不了高层职务,而是这类性格在官场确实容易“水土不服”。高层岗位除了军事能力,更需要协调各方事务、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首长们反复权衡后,决定让王建安长期担任副职。
解放战争那会,王建安在陈老总手下做事。可有回开军事会议,他居然当众跟老总呛声,最后还拍桌子甩袖子走了。军队里讲究上下有序,这种以下犯上的事可不小,弄不好就会影响领导威信和队伍凝聚力。这事很快传到了毛主席耳朵里,主席对此很不满意。到了1955年全军评衔的时候,主席特意就他的军衔问题作出批示,一度打算将其评为中将军衔。他的授衔事就这么暂时搁下了,直到第二年才单独为他补授上将军衔。
建国后大军区有个规矩:师级以上干部参加会议时,能开小灶单独吃饭,不过家属和工作人员没这待遇。有一回,王建安看到同事们都把家属带到小灶餐厅,场面一度混乱,他顿时火冒三丈,猛地一拍桌子,把人全赶了出去。从规定和干部标准来看,他这么做没啥错;可要说一点问题没有,也不尽然,他这处理方式太直接,没怎么顾及上下级关系,没采用更缓和的办法。就他这火爆脾气,平时咋能不招人嫌?在其他重要工作中,说不定还会激化矛盾,处处碰到难题。
不过话说回来,王建安将军那真是实打实的好干部,为人正派又清廉。他从没跟人念叨过自己的官位比从前的战友低。王建安打小就跟着队伍摸爬滚打,在枪林弹雨里拼了几十年,要说他完全不懂官场里的晋升门道,那肯定不现实。可偏偏在这种情况下,他还能坚持自己的行事作风,这恰恰更显出他人品的可贵。王建安三番五次叮嘱自家子女,绝对不能借着他的职位权力走后门、捞好处,他自己不会干这种事,子女也一律不准托人找关系到北京工作。
王建安上将离世时,情况有些特殊。四个子女竟都没在第一时间得知消息。按照将军生前遗愿,既没办追悼会,也没搞告别仪式。在我军高级将领当中,这种情况极为少见。从这一点,足以窥见老将军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