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坑战斗纪念碑守英烈,五小时激战坚守,后人追寻无名英雄
就这个事儿,估计不少人都刷到过那个现场视频,军歌播着,红绸揭开,一幕幕像重现当年的拼杀,谁能想到,宁波章水镇那片四明山南麓,竟然是当年新四军们浴血奋战的地方,茶坑战斗纪念碑站在那里,悄悄地成了23位烈士最安稳的家,这里,这一块碑,真的不是一般的纪念物,血和铁的故事全在里头了。
说实话,四明山现在看着就跟普通山头一样,青松翠竹,满眼绿意,谁也不会随便就把这地儿跟“殊死搏斗”联系起来,历史资料里写着这场茶坑战役,打了整整五个小时,对面是国民党顽军,近2万兵力,要灭掉四明山的新四军游击队,当年的时候,整个山头都在打仗,周公宅、蜻蜓岗、大余这些名字,都是用鲜血写出来的,李敏同志牺牲的情节太震撼了,被俘了还不屈,硬是被连刺27刀,最后还是没说一句话,五位同志全都捆在柱上,没人退缩。
紧接着,刘亨云参谋长带领队伍去茶坑狗爬岭埋伏,结果遇到突击营增援,变成硬碰硬的遭遇战,这种场面真不是电影能拍出来的,依靠机关枪、手榴弹顶回三次进攻,敌人装备还是全美英式,比新四军要强得多,打到天昏地暗,战士喊着“为李敏同志报仇!”那种咬牙坚持不是喊口号,是真的往死里拼,五个小时硬生生杀出了条血路,伤亡是没法避免的,23位烈士就这么留在了四明山,民兵把遗体偷偷收集安葬,怕顽军找麻烦,不敢立墓碑,英雄背后的故事一旦挖出来,真的让人心里发紧。
其实,血不是白流的,300多敌军被毙伤俘,还缴获了大批弹药枪支,整个茶坑村都沸腾了,有些细节更是让人一时说不出话,比如鲁冰指导员浑身是血,子弹嵌在肩膀里,右腿被“开花弹”炸开,想象一下干脆就有种心疼,通讯员半架半扶走了七里山路,送到茅草丛里躲避,农家大嫂偷着送米汤,那地方又冷又饿,还能遇到好心人,最后奇迹活下来,战伤都没养好又回去打仗,想找救命大嫂又找不到,每一个细节都是那个年代的人真实和温度。
其实,咱们现在都在说纪念碑怎么怎么有意义,背后要真弄明白,英雄其实并不在天边,烈士也不是课本里冷冰冰的名字,真正默默在身边的那种感觉,隔着几十年一朝被叫出来,现场升起的军歌、红色纪念园里那几张照片,场面突然变得很近,有网友说,“碑不是搞装饰,是真在提醒我们,这点日子,真是流血换来的”,说起来感觉更符合现在不少人的心态,无名英雄永远都是普通人,他们不是电影里的主角,没有什么豪言壮语,高喊口号的时候也都是一边流血一边冲,不见得关注、也不见得有人记得名字,过去几十年,为了找回这23位烈士的部分身份,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挨家翻史料去周公宅水库边上找老人,能确定下王晓东、王玉才、贾平等几位是茶坑战斗牺牲的,其他仍是无名英雄,其实这就是老一辈的真实,他们可能就是你我身边的普通人,谁知道哪一根竹子下就是烈士的旧坟,那种淡定和无声,永远是最震撼的。
英雄名字总会流出去,地名会变,茶坑和遮坑,其实是音转,就是当地话把村名记错了,这种查证过程就是现实的戏剧性,没有当时的细致走访,很可能永远混淆,靠后人一点点补全碎片,靠革命后代一点点捐资立碑,拼凑出完整的画面,不是有钱人的专属,也不是博物馆的任务,这种底色,就是民众自己从地里挖出来的,谁家老人,都能说一点谁谁谁曾是新四军,谁谁谁当年送过米汤,谁曾半夜抬伤员进茅草丛,可以说,这场纪念就是一场历史的集体追问,纪念碑就不只是石头,是整个四明山的精神坐标,血染不是口号,是每一寸泥土都的确有骨头、有故事、有信仰。
现在回头看,四明山这样的地方有了纪念碑,不是做给外人看的,是让曾发生过写就的名字和无名英雄集体入座,这种方式没有任何文艺修饰,没有炫耀的必要,都是真实,五小时的拼杀,五十年的追寻,一刻的缅怀,最后还是要靠自己把这些历史记住。每一代都有刺痛的瞬间,到后来,纪念碑立成了丰碑,英魂镌刻在青山,对比现实,不少年轻人总问信仰是什么,具体来说,其实就是真正有人用命替你扛下过全部黑暗。
有网友留言说,没必要天天说爱国什么的,就是平常过日子,也不要忘了有一块碑就在那里,四明山的竹子不会老,烈士的名字虽未全数归位,但碑在,记忆没断。站在拥挤的纪念园,有人拍照,有人静坐,有人默默眨眼,场面并没什么浓烈氛围,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但就这个普通,再想想几十年前的枪声和血,被比下去了,不是煽情,是确确实实的日子。
要是说什么是血染的丰碑,就是说这种由故事、泥土、草木和无数普通人撑起来的纪念,23位烈士并未成为高高在上的神话,每一年来参观的人,都是他们在历史长河里的一次再次露脸,不用仪式感太重,也不用什么政治口号,一句沉默,穆然肃立,已经是最完美的告慰。没有烈士就没有现在的地图,没有丰碑就没有现在的平静。
这才是属于四明山的信仰,也属于我们现在的生活。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