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媒体放出狠话:如果中国真有一天开打,别以为手里握着航母和导弹就能高枕无忧!
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的一句警告,让国际舆论炸了锅:“别以为手里握着航母和导弹就能高枕无忧! ” 这话看似是说给中国听,实则是向美国及其盟友发出的强烈信号——如果美国执意在日本部署中程导弹系统,俄罗斯和中国的回应绝不会停留在外交抗议层面。
扎哈罗娃在记者会上强硬表态,中俄伙伴关系虽不针对第三方,但面对侵略时,两国完全有能力整合力量、共同反制。她特意强调,这是从俄罗斯自身经验出发的提醒:光有先进的武器装备远远不够,必须拥有切实可行的反制能力。
美国计划在日本部署的“堤丰”中导系统(TITAN System)可不是一般武器。这套系统基于海军MK41垂直发射系统开发,具有高度机动性,能够发射射程达1800公里的“战斧”巡航导弹和射程460公里的“标准-6”导弹。
“堤丰”系统的威胁不容小觑。 从日本本土发射,其火力范围可覆盖中国东部沿海重要城市和俄罗斯远东核心区域,将直接改变亚太地区的战略平衡。
俄罗斯媒体分析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试图构建的所谓“蓝盟”(由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组成)只是一个临时的利益团伙,根本不是铁板一块。 这些国家各怀心思:美国想保住亚太霸主地位,日本盘算着借机突破军事限制,澳大利亚是跟着大哥混经济好处,韩国则想靠着美国提升地位,顺便应付北方的邻居。
历史经验表明“利合则聚,利尽则散”。 法国当年在阿富汗就提前撤军,跟之前大家团结一致轰炸南联盟时完全是两码事。 日本国内的反战情绪,也一直都是个大麻烦。
扎哈罗娃直接将日本的行为定性为具有“敌对性质”,并明确表示中俄的回应将“超出政治层面”。 这已经是在发出升级威慑的明确信号。
俄罗斯副外长里亚布科夫此前已明确表示,若美国在日本部署中导,俄将采取“系统的军事技术回应”,包括在远东地区部署“伊斯坎德尔”导弹和高超音速武器。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则强调,中方坚决反对任何损害地区安全的部署,敦促美日停止危险行径。 中国可依托东风-26、东风-17等导弹实施“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并通过歼-20隐身战机、无侦-10无人机构建全域监控网络。
中俄联合反制不只是简单的军事演习或外交协调。 其真正目的是打破美国试图压缩别国战略空间的企图,通过主动展示力量和决心,把一场单纯的军事对抗,变成涉及全球安全、联盟稳定和经济代价的复杂棋局。
军事专家分析,中俄可能采取的多维应对措施包括:依托东风-26D反舰弹道导弹、高超音速巡航导弹等“非对称优势”实施威慑,同时构建全域反制体系。
近期南部战区在南海的实战化演练,已经释放了强烈反制信号。 而9月11日至25日,美日还将开展“坚定之龙25”联合军演,这将进一步加剧地区紧张局势。
经济关系本身就是一张巨大的安全网。 韩国的三星现代、澳大利亚的矿产,哪一个离得开中国市场? 这种深度捆绑的经济关系,真到了节骨眼上,这些国家的企业就会让他们的政府头疼。
东南亚国家对美国部署中导的计划大多持谨慎态度。菲律宾虽允许美军临时部署“堤丰”,但国内反对声浪强烈。 参议院少数党领袖皮门特尔警告,此举将使菲律宾成为“冲突前线”。
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则通过东盟框架呼吁克制,避免地区军事化加剧。 东盟国家担忧被迫选边站队,东盟中心地位面临挑战。
日本国内对此存在明显分歧。 政府高层(如防卫大臣)对部署持开放态度,认为可增强“威慑能力”;但民众反对声高涨,冲绳等地爆发抗议,担忧美军基地的犯罪、环境污染等问题进一步恶化。
自民党内部分议员也质疑,引入进攻性武器可能违反日本宪法第九条。 日本宪法第九条明确禁止行使武力威胁,允许外国在本土部署进攻性武器已构成违宪争议。
历史教训不容忽视。 今年正值中国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日本却在此时配合美国扩军,引发亚洲邻国强烈不满。 国防部发言人张晓刚大校强调,日本若重蹈军国主义覆辙,必将自食恶果。
韩国部署“萨德”后经济遭受重创的教训历历在目,日本可能重蹈覆辙。 日本允许美军部署中导,本质是将国家安全寄托于外部力量。“堤丰”系统完全由美军控制,日本既无使用权也无决策权,却在冲突时必然成为首轮打击目标。
俄罗斯的提醒基于实战经验。 俄罗斯从自身经验出发,提醒中国不要过度迷信武器装备。 他们发现,光靠军事力量的增长,根本应付不了全方位的围堵和舆论施压。
这种“意志胜过钢铁”的道理,中国自己也深有体会。 想想当年的抗美援朝,装备差距那么大,中国也顶住了所谓的“联合国军”。
无论是俄方提到的“军事技术措施”,还是中国强调的“练好内功”,本质都是跳出单纯比拼装备的圈子,去寻求战略上的主动。
中俄协作已在多个层面展开。从“海上联合”系列演习的水面舰艇协同,到联合反恐、联合演训的陆空配合,两国军队的协作层级不断深化。
最近完成的“海上联合-2025”联合演习中,中俄甚至首次实现了潜艇水下联合巡逻。 两国潜艇按照协商好的路线,沿着日本海和东海开展了联合巡逻,在任务结束后已返回基地驻泊。
潜艇协同具有特殊战略意义。 作为“水下幽灵”,潜艇的作战效能高度依赖隐蔽性,一艘潜艇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敌方水面舰艇、潜艇和水下监听系统的持续威慑。
但潜艇协同作战的难度也远超水面舰艇:水下通信延迟高、声呐探测易受干扰、战术配合容不得半点误差。 两国潜艇能在同一海域长时间共同巡航,意味着中俄已建立起一套成熟的水下协同机制。
这种机制的建立,首先源于战略互信的积累。潜艇联合行动需要共享更敏感的信息:包括潜艇的航迹规划、声呐数据特征、应急响应流程,没有高度的政治互信,这种共享根本无从谈起。
俄罗斯在潜艇作战领域积累的丰富经验,对中国海军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俄罗斯海军继承了苏联时期丰富的潜艇作战传统,从二战时期的“狼群战术”到冷战时期的“深海猎杀”,其潜艇部队更强调主动进攻和区域控制。
而中国海军依托近年来的技术突破,在潜艇信息化、自动化方面形成独特优势,更注重精准打击和体系作战。 两种作战思维的碰撞与互补,推动两国潜艇部队向更高效、更灵活的方向发展。
美国在亚太的军事部署已从“威慑”升级为“前沿存在”。 以潜艇力量为例,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水域常年部署大量攻击型核潜艇,加上日本海上自卫队和韩国海军日益壮大的常规潜艇部队,构成了相当可观的水下作战力量。
这些军事存在不仅针对中俄两国,更试图封锁中俄海军进入西太平洋的关键通道。 中俄潜艇的联合巡逻,本质上是一次“以实力应对实力”的战略行动。
当两艘潜艇同时出现在日本海至东海的水下战场时,它们不仅在进行必要的水下态势感知数据收集,更向国际社会传递出明确信号:任何试图在该区域单方面建立军事优势的行为,都将面临中俄两国的联合反制。
亚太地区安全不是靠“秀肌肉”来实现的。 真正的安全保障来自于“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的实质性提升。 这些潜伏在深海中的战略力量不需要主动出击,仅凭其存在本身就能对美国及其盟友的军事决策形成有效制约。
这种战略不确定性,将成为遏制美国在亚太地区军事冒险行为的重要砝码,也是美军今后不敢轻举妄动的根本原因。 亚太地区不是任何国家炫耀武力的舞台,而是需要各国共同维护的和平发展空间。
联合国与国际军控机构已发出警告。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美国退出《中导条约》使世界失去“核战争制动器”,呼吁通过对话重建信任。 国际废除核武器运动(ICAN)则批评“堤丰”部署违反《核不扩散条约》精神。
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虽未直接反对亚太部署,但担忧美国的“双重标准”——既在欧洲施压盟友增加防务开支,又在亚太推进可能引发军备竞赛的项目。 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呼吁“克制使用军事手段解决地缘争端”。
美国的一意孤行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朝鲜已通过加快导弹试验回应美国在菲律宾的部署,若日本跟进,半岛局势可能进一步激化。 美国以“盟友安全”为幌子,实则将日本、菲律宾等国推向大国博弈前线,最终可能引发“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反噬效应。
俄罗斯外交部明确将美日部署视为“直接战略威胁”,并警告可能在加里宁格勒部署高超音速导弹作为反制。 俄军方还透露,可能重启中程导弹生产线,以回应美国的军事扩张。
这种联动反制可能迫使日本北部直面俄军威慑,形成战略对冲。 从地理上看,日本本就处于中俄火力打击的第一线。如果中俄采取对等部署,或加强对日本周边的战略打击能力,日本将彻底失去安全感。
美国根本不会真正关心盟友的安全。它把导弹放在盟友的土地上,自己却坐在太平洋彼岸“遥控”,一旦局势失控,牺牲的是东京,而不是华盛顿。 这才是美国的真正策略——以亚制亚,借刀杀人。
让日本牵制中国,让韩国盯住朝鲜,让菲律宾搅动南海,美国本土一尘不染,只需在背后掌控局势,坐收渔利。 这种玩法其实在乌克兰已经演过一轮。
美国扶持乌克兰挑战俄罗斯,最终乌克兰战争爆发,欧洲深陷战火,美国却借机卖武器、涨能源价、吸走资本。 现在,美国把剧本复制到东亚,只是换了演员和舞台。
日本政界似乎对此并不陌生,却依然甘愿为美国火中取栗。 他们以为抱住美国大腿能获得绝对安全,却没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了棋盘上的“弃子”。
更让人担忧的是,日本国内的政治氛围越来越右倾。 一旦军国主义思潮重新抬头,日本可能不止满足于“被动防御”,还会推动“主动打击”能力建设。这对整个亚太来说,是极大的不稳定因素。
亚洲不是北美的试验田,更不该成为他国战略博弈的牺牲品。 中国一贯主张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地区热点问题,反对一切形式的军事威胁和霸权干涉。
如果任由“堤丰”系统在日本常驻,亚洲的军备竞赛将全面提速。 中俄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一旦形成对等部署,亚太局势将更加复杂。 到那时,不是日本更安全了,而是更加危险。
这场中导部署背后,不只是导弹数量的较量,更是战略自主权的较量。 谁能掌握主动,谁能不被利用,才是真正的赢家。 日本是否能从历史中汲取教训,是否能在大国博弈中保持清醒,将决定整个东亚的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