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岁教授被嫌弃扫地出门,遗嘱公布当天,全校齐聚,子女当场傻眼
85岁的李文博教授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在这样的年纪被亲生儿女赶出家门。
"一堆破书有什么用?您一个月退休金才三千块,还天天买书,脑子是不是糊涂了?"儿子李明华当着邻居的面,毫不留情地羞辱着这位曾经的学者。
"爸,那些书就别要了,太占地方了,还不如卖废品换钱实在。"女儿李雅静催促着搬家公司,仿佛那些泛黄的学术手稿真的只是垃圾。
李文博颤抖着双手抱起一本著作:"这是我三十年的心血..."
"心血?这些东西能换几个钱?您现实一点吧!"
就在老人几乎绝望的时候,昔日学生的一句话点醒了他:"老师,您才是我们真正的父亲!"
可子女们万万没想到的是,当李文博病危住院时,来探望的人竟然让他们大吃一惊...
01
八十五岁的李文博从未想过,自己会在这样的年纪被亲生儿女赶出家门。
那是个阳光明媚的秋日上午,李文博正在书房里整理自己几十年来积累的学术资料。这些泛黄的手稿、密密麻麻的批注,还有那些已经绝版的学术期刊,是他一生的心血结晶。作为一名退休的文学教授,这些资料对他来说比什么都珍贵。
大儿子李明华推门而入,身后跟着小女儿李雅静。兄妹俩的脸上都带着某种李文博看不懂的急迫神情。
"爸,我们有事跟您商量。"李明华开门见山,完全没有平日里那种客套的寒暄。他是个成功的商人,说话向来直接,但今天的语气格外冷硬。
李雅静接过话头:"爸,这老房子太旧了,我们打算拆掉重建,您得先搬出去住一阵子。"
李文博愣住了。这套房子是他工作了一辈子买下的,也是他和已故妻子共同生活过的地方。每一块砖瓦都承载着回忆,每一个角落都有故事。更重要的是,他所有的书籍和资料都在这里,这是他的精神家园。
"可是...这些书怎么办?"李文博指着满屋子的藏书,声音有些颤抖。
李明华不耐烦地摆摆手:"一堆破书有什么用?您一个月退休金才三千块,还天天买书,脑子是不是糊涂了?"这话说得很大声,门外的邻居都能听见。
那一刻,李文博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羞辱。他这一生都在为教育事业奉献,培养了无数学生,如今却被自己的儿子当众嘲笑为"脑子糊涂"。更让他心寒的是,儿子眼中那种赤裸裸的嫌弃,仿佛他真的成了一个拖累。
李雅静倒是温和一些,但话里的意思同样坚决:"爸,您年纪大了,住那种老人公寓会更方便,有人照顾。这房子留着也是浪费。"
她说这话的时候,正和嫂子交换着眼神。李文博虽然年老,但头脑依然清晰,他敏锐地察觉到了什么。这不是关心,这是算计。
十八岁的孙子李浩然也在场,这个曾经最喜欢听爷爷讲故事的孩子,如今却满脸不屑:"爷爷,您那些破书谁要啊,还不如卖废品换钱实在呢。"
这句话彻底刺痛了李文博的心。他看着这个自己从小疼爱的孙子,眼中的陌生感让他几乎窒息。什么时候开始,知识在他们眼中变成了垃圾?什么时候开始,精神财富被如此轻视?
搬家的那一天,李文博独自收拾着自己的东西。儿子找来了搬家公司,女儿在一旁不停地催促:"爸,那些书就别要了,太占地方了。新住处小,放不下的。"
李文博颤抖着双手,小心翼翼地抱起一本泛黄的学术著作:"这是我三十年的心血..."
"心血?"李明华冷笑一声,"这些东西能换几个钱?您现实一点吧。"
那一刻,李文博突然明白了。在子女眼中,他的一生追求,他的学术成就,他的精神世界,统统都是"不值钱的垃圾"。他们要的只是这套房子,只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财产。
就在李文博几乎绝望的时候,门外传来了熟悉的声音:"老师!"
一个中年男人急匆匆地跑进来,看到李文博正在收拾行李,立刻愣住了。这是王志远,李文博二十年前教过的学生,如今已经是某大学的知名教授。
"老师,您这是...?"王志远环顾四周,很快就明白了情况。
李文博勉强笑了笑:"志远啊,我要搬家了。"
"搬到哪里去?"
"一个小区的出租屋,孩子们说那里更适合我。"
王志远的眼中瞬间涌出了泪水。他转身看向李明华和李雅静,眼神中满是愤怒和不解,但出于对老师的尊重,他没有当场发作。
当天晚上,王志远陪着李文博在那间简陋的出租屋里安顿下来。看着恩师坐在简陋的椅子上,被几十年的藏书包围着,王志远再也控制不住情绪,扑通一声跪在了李文博面前。
"老师,我对不起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让您受委屈了!"
李文博连忙扶起他:"孩子,这不怪你们。"
"不,老师,您不知道。您的学问影响了我们一生,您才是我们真正的父亲啊!"王志远哽咽着说道。
这句话如同一道闪电,照亮了李文博内心的黑暗。是啊,他还有这些学生,这些真正懂得他、尊敬他的"孩子们"。血缘关系给了他冷漠和嫌弃,但师生情分却给了他温暖和尊重。
那一夜,李文博做了一个决定。他要为自己的尊严,为自己的人生价值,找到一个真正的归宿。
02
搬进出租屋的第三天,李文博开始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整理自己的学术遗产。
这间不足六十平米的屋子,成了他的最后堡垒。白天,他坐在那张老旧的书桌前,重新审视着自己几十年来的研究成果。那些手写的论文草稿,那些密密麻麻的读书笔记,那些与国内外学者的通信往来,在别人眼中或许是"破纸片",但在他心中,却是无价的精神财富。
李文博意识到,自己必须为那些真正懂得这些财富价值的人——他的学生们,留下一份完整的学术遗产。
年迈的身体让这项工作变得异常艰难。他的手会颤抖,眼睛看久了会疼,有时候坐得时间长了站起来会头晕。但每当这时,他就会想起王志远那句话:"您才是我们真正的父亲。"这句话给了他继续下去的力量。
然而,来自子女的伤害还在继续。
李明华偶尔会打电话,但内容永远离不开钱。"爸,您那儿还有多少存款?我最近生意上需要周转一下。"或者"爸,您的医保卡给我用用,我妈最近身体不好。"
更过分的是,他有一次竟然暗示:"爸,您年纪这么大了,万一有个什么意外,钱放在您那儿也不安全,不如先给我们保管着。"
李雅静也是如此。表面上关心父亲的生活,实际上关心的是父亲的财产。"爸,您一个人住不安全,要不把存折给我保管?""爸,您有什么保险没有?受益人写的谁?"
每一通这样的电话,都像一把刀子捅在李文博的心上。他终于明白,在子女眼中,他活着的意义就是那几张银行卡,那几本房产证。
中秋节那天,李文博主动打电话给儿女,想见见家人,一起过个节。毕竟,不管怎样,那都是他的亲生骨肉。
"爸,不好意思,我今天有个重要客户要见面,下次吧。"李明华的拒绝没有丝毫犹豫。
"爸,我们今天要带孩子去游乐园,早就约好了,改天再说吧。"李雅静的语气里也没有一点歉意。
李文博放下电话,独自坐在出租屋里,看着窗外的满月。邻居家传来欢声笑语,那是一家三代人在一起过节的声音,而他,却只能在孤独中度过这个原本应该团圆的夜晚。
那一夜,他拿出纸笔,开始写下第一份遗嘱草稿。
"如果我死了,我的财产应该给谁?给那些嫌弃我是负担的子女吗?给那些把我的学问当垃圾的人吗?"他在心中反复问自己。
邻居王大妈是个好心人,经常会给李文博送点自己做的饭菜。有一天,她忍不住说:"李教授,您这样的儿女,真是白养了。我要是有您这样的爸爸,做梦都要笑醒。"
王大妈的话说到了李文博的心坎上。是啊,他这一生培养了多少学生,他们都把他当成父亲一样尊敬。而他的亲生子女呢?除了嫌弃还是嫌弃。
这种对比让他更加坚定了一个想法:血缘关系不等于真正的亲情。真正的亲情,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上的。
夜深人静的时候,李文博常常会想起妻子生前说过的话:"老李啊,我们这辈子最大的财富不是房子,不是存款,是那些真心实意叫我们老师的学生们。"
妻子走得早,没有看到子女后来的变化,或许这也是一种幸运。至少在她心中,这个家还是温暖的。
李文博决定,他要为这些真正的"孩子们"留下一份特殊的遗产,一份能够真正传承下去的精神财富。
03
消息是如何传播的,李文博并不清楚。也许是王志远告诉了其他同学,也许是那些关心老师的学生们有着某种心灵感应。总之,从搬进出租屋的第二个星期开始,陆续有学生前来看望。
第一个来的是张建国,李文博十五年前教过的学生,如今已经是一家大型企业的总经理。当他看到恩师住在如此简陋的环境中时,当场就红了眼眶。
"老师,您怎么住在这种地方?"张建国环顾四周,语气中满是心疼。
李文博平静地说:"这里很好,安静,适合看书。"
张建国二话不说,从包里掏出一叠钞票放在桌上:"老师,这点钱您先用着,我明天就给您找个好点的房子。"
"不用了,孩子。"李文博推回那些钱,"我在这里住得很习惯了。"
接下来的几天,越来越多的学生来了。有已经成为知名作家的林小雅,她带来了自己出版的所有作品,每一本的扉页上都写着"献给我最尊敬的李老师"。有在国外工作的陈志华,特意回国来看望恩师。有正在读研究生的小王,虽然经济条件不好,但还是买了最好的茶叶给老师。
每一个学生的到来,都让李文博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他们和老师聊学术,谈人生,回忆当年的求学时光。在这些对话中,李文博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然而,就在这时,李明华和李雅静的态度突然发生了变化。
起因是邻居王大妈的一句话:"李教授,您可真有福气,这些学生一个个都有出息,开好车住豪宅的。"
李明华听到这话,眼睛立刻亮了起来。他开始频繁地往出租屋跑,每次都带着礼品,嘴里说着关心的话。
"爸,您身体怎么样?需要什么就跟我说。"李明华的语气变得前所未有的温柔。
但李文博从儿子的眼神中看到了熟悉的贪婪。那种眼神,就像在评估一件商品的价值。
李雅静也变得殷勤起来,三天两头地来看父亲,还主动提出要给父亲打扫卫生,整理房间。但她的注意力明显不在家务上,而是在四处打量着,似乎在寻找什么值钱的东西。
有一天,兄妹俩同时来了,趁着李文博去厨房倒茶的功夫,他们小声商量着什么。
"哥,您看爸的那些学生,一个个都挺有钱的,爸要是..."李雅静没说完,但意思很明显。
"我知道,所以咱们得对爸好点。"李明华点点头,"万一那些学生给爸留点什么,也不能让外人拿走了。"
李文博在厨房里听得一清二楚。原来,他们突然的"孝顺"是有目的的。他们以为那些学生会给老师留下财产,所以才突然变得关心起来。
这种虚假的关怀比直接的冷漠更让人难受。至少冷漠是真实的,而这种关怀,完全是为了利益。
几天后,李明华"无意中"提到:"爸,您的存折和房产证都放在哪儿呢?我帮您整理一下,省得到时候找不到。"
这句话彻底暴露了他们的真实目的。李文博看着眼前的儿子,这个曾经让他骄傲的孩子,如今眼中只有金钱的算计。
"不用了,我自己知道放在哪里。"李文博冷冷地拒绝了。
那一刻,李明华脸上闪过一丝不悦,但很快又恢复了笑容:"爸,我这是关心您。万一您忘记了怎么办?"
"我还没老糊涂。"李文博的语气同样冷淡。
父子之间的对话到此戛然而止,气氛变得异常尴尬。李明华很快找了个借口离开,但走之前,那种不甘心的眼神让李文博看得非常清楚。
当天晚上,李文博又拿出了那份遗嘱草稿,这次,他的想法更加清晰了。他要给这些"孝顺"的子女一个永生难忘的教训,同时,也要为那些真正关心他的学生们做点什么。
他开始认真思考,自己这一生到底积累了多少财富,这些财富应该如何分配,才能真正体现它们的价值。
04
十月的一个深夜,李文博因为过度劳累突然晕倒在出租屋里。幸好邻居王大妈发现得及时,立刻拨打了120急救电话。
消息传到子女那里时,李明华和李雅静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紧张。他们几乎是同时赶到医院,脸上写满了担忧。
"爸,您感觉怎么样?"李明华握着父亲的手,眼中似乎真的有泪花。
"爸,您别怕,我们都在这里陪您。"李雅静也守在病床边,嘘寒问暖。
如果不了解之前发生的一切,任何人看到这一幕都会被感动。一个老人病危,子女日夜守护,这不就是人间最美好的亲情吗?
李文博躺在病床上,看着围在身边的儿女,心情复杂。他知道,这份突然的关怀背后有着什么样的动机,但作为一个父亲,看到子女为自己担心,内心还是有一丝温暖的。
或许,他们还是爱自己的,只是被金钱蒙蔽了双眼?
接下来的几天,李明华每天都来送汤,亲自喂父亲喝。李雅静更是请了假,日夜陪护在病床边。就连平时很少出现的孙子李浩然,也来到病房,乖巧地给爷爷削苹果。
"爷爷,您快点好起来吧,我还想听您讲故事呢。"李浩然的话说得很真诚,让李文博一度以为,这个孩子真的改变了。
医生说李文博的病情并不严重,主要是劳累过度,好好休息几天就能恢复。但子女们的表现却好像老人命不久矣一样,各种营养品、保健品往病房里搬,还专门请了护工来照顾。
这种反常的关怀让李文博起了疑心。他开始留意子女们的一举一动,很快就发现了问题所在。
一天中午,李文博假装睡着了,却听到了儿女们在病房外的对话。
"哥,您说爸这次能不能..."李雅静欲言又止。
"应该问题不大,医生说了,好好养着就行。"李明华的语气中有一丝失望。
"那就好,那就好。"李雅静连忙改口,但她脸上的表情显然不是"那就好"的样子。
"不过咱们得抓紧时间,趁爸现在神智还清楚,赶紧把一些事情安排好。"李明华压低了声音。
"您是说...?"
"存折、房产证这些,总不能一直让爸一个人拿着。万一真有个什么意外,咱们连东西放在哪儿都不知道。"
"对对对,我也是这么想的。还有那些学生,万一他们真的给爸留了什么东西,咱们也得提前了解情况。"
听到这里,李文博彻底明白了。子女们的孝顺完全是装出来的,他们关心的不是父亲的身体,而是父亲的财产。他们甚至在盼着自己早点死,这样就能名正言顺地继承遗产了。
更让他愤怒的是,李明华竟然说:"趁现在赶紧让爸签个财产转让书,就说是为了避税。老人家懂什么,肯定会签的。"
"这样合适吗?"李雅静有些犹豫。
"有什么不合适的?咱们是他的亲生子女,这些财产本来就应该是咱们的。"李明华理所当然地说道。
李文博在病床上听着这些对话,心如刀绞。他这辈子最大的失败,不是学术上的什么挫折,而是教育出了这样的子女。他们眼中只有钱,没有亲情,没有道德,没有人性。
当天下午,趁着没人的时候,李文博颤抖着手拿出手机,开始录制一段视频。
"如果你们在听这段录音,说明我已经不在了..."他的声音很轻,但每一个字都清晰无比。
这段录音,将成为他留给子女们的最后一份"礼物"。
录完视频后,李文博联系了律师。他要在自己神智最清醒的时候,完成一份正式的遗嘱。这份遗嘱的内容,一定会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在医院的第五天晚上,李文博的病情突然恶化。医生紧急抢救后,他虽然脱离了危险,但身体明显更加虚弱了。
看到父亲憔悴的样子,李明华和李雅静对视了一眼,眼中闪过某种复杂的情绪。
"爸,您别担心,我们会照顾好您的。"李明华握着父亲的手说道。
但李文博知道,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是:我们会照顾好您的财产。
他闭上眼睛,心中默默地想:是时候给你们一个教训了。
05
李文博住院的第十天,一个意想不到的访客改变了整个局面。
那天上午,李明华正在和妹妹商量如何"帮助"父亲整理财产,病房门突然被推开了。一个穿着正式西装的中年男人走了进来,身后还跟着好几个人。
"请问,这里是李文博教授的病房吗?"来人礼貌地询问道。
"是的,请问您是...?"李明华有些疑惑。
"我是华东师范大学的校长陈志明,这是我们学校的几位教授。我们专程来看望李教授。"
校长?李明华和李雅静对视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讶。他们的父亲只是一个普通的退休教授,怎么会惊动大学校长亲自来看望?
陈校长走到病床前,激动地握住了李文博的手:"李教授,您的身体怎么样了?听说您住院,我们都很担心。"
李文博也有些意外:"陈校长,您怎么知道我住院了?"
"是您的学生王志远告诉我们的。李教授,您可能不知道,您在学术界的影响力有多大。您关于古代文学研究的那几本著作,至今仍然是我们这个领域的经典。"
听到这话,李明华和李雅静更加疑惑了。父亲不就是写了几本书吗?怎么还成了经典?
陈校长继续说道:"李教授,我们这次来,除了看望您,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要和您商量。学校正在筹建一个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希望能够请您担任名誉主任。另外,我们还想为您举办一个学术成就展,邀请全国的学者来参加。"
学术成就展?李明华感觉自己的世界观受到了冲击。父亲在他眼中就是一个写"破书"的老头,怎么突然变成了需要举办成就展的学者?
"校长,您太客气了。我已经退休这么多年,哪里还有什么影响力。"李文博谦虚地说道。
"李教授,您太谦虚了。就在上个月,北京大学的古代文学研究所还专门召开了研讨会,讨论您的学术贡献呢。"另一位教授说道。
这时,病房门又被推开了,王志远带着几个人走了进来。这些人李明华不认识,但从他们的穿着和气质来看,显然都不是普通人。
"老师,这几位是专程从外地赶来看您的。"王志远介绍道,"这位是著名作家张教授,这位是社科院的研究员李主任..."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里,病房里陆续来了十几个人,有大学教授,有作家,有研究机构的学者,甚至还有几个文化界的名人。他们都是专程来看望李文博的。
李明华和李雅静站在角落里,看着父亲被这么多有影响力的人围在中间,心中的震撼无法言喻。这些人对父亲的尊敬是发自内心的,那种敬意和崇拜,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对父亲的了解是多么肤浅。
"李教授,您的《宋代文学批评史》是我们这个专业必读的经典啊。"一位年轻教授激动地说道。
"老师,我的博士论文就是在您的理论基础上写出来的。"另一个学者说道。
听着这些话,李明华感到头脑一阵眩晕。父亲写的那些他们认为是"垃圾"的书,竟然是学术界的经典?父亲这个在他们眼中"没用"的老人,竟然受到这么多专家学者的尊敬?
更让他们震惊的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陈校长说:"李教授,学校已经决定,要为您设立一个专门的研究基金,用于支持古代文学的研究。另外,我们还准备出版您的全集,让更多的人能够学习您的学术成果。"
专门的研究基金?全集出版?李雅静感觉自己的腿有些软。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父亲的著作是有巨大价值的,不仅仅是学术价值,还有经济价值。
就在这时,王志远小声对李文博说:"老师,出版社那边已经联系我了,说要重新出版您的全集,预计稿费会很可观。"
稿费?李明华的耳朵立刻竖了起来。
"另外,有几家机构想要收购您的手稿和书信,价格开得很高。"王志远继续说道。
手稿?书信?李明华想起了家里那些他们准备扔掉的"破纸片",心中涌起一阵后怕。如果他们真的把那些东西当垃圾扔了,那损失会有多大?
这一刻,李明华和李雅静才真正意识到,他们的父亲不是一个普通的退休老人,而是一个在学术界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学者。更重要的是,父亲的这些学术成果,显然有着他们从未想象过的价值。
当天晚上,所有的访客都离开后,李明华小心翼翼地问道:"爸,您...您在学术界真的这么有名吗?"
李文博淡淡地笑了笑:"你们不是说我写的都是破书吗?"
这句话让李明华和李雅静无地自容。他们终于明白,自己错得有多离谱。
06
出院后,李文博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是住处问题。华东师范大学主动为他提供了一套教师公寓,环境优雅,设施齐全。更重要的是,这里有专门的书房,可以放下他所有的珍贵藏书。
王志远和其他学生组成了一个"李文博教授关爱小组",轮流来照顾老师的生活。他们不仅关心老师的身体健康,更关心老师的学术工作。
"老师,出版社那边催得很紧,您的全集什么时候能完成最后的修订?"王志远询问道。
李文博精神抖擞地说:"快了,我正在做最后的校对。这次出版,我要把我这辈子最精华的思想都留下来。"
与此同时,学术界对李文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光明日报》要为他做专访,《文学评论》杂志要出版他的专辑,几所重点大学争相邀请他做学术报告。
更让人意外的是经济上的变化。随着李文博著作的重新出版和再版,稿费收入源源不断地进入他的账户。那些年轻时写下的论文,如今成了学术界的经典,版权费用也相当可观。
王志远告诉他:"老师,根据出版社的估算,您的全集出版后,仅稿费就能达到几百万。另外,还有几家文化机构想要收购您的手稿和信件,出价都很高。"
几百万?李文博自己都有些吃惊。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学术工作能够带来如此丰厚的经济回报。
但最让他感动的,还是学生们的关怀。
林小雅已经成为知名作家,但每次见到老师,还是像当年的学生一样恭敬。她说:"老师,是您教会了我什么叫做真正的文学。我的每一本书都是您精神的延续。"
张建国虽然从商,但他对老师的敬意丝毫未减。他主动提出要资助李文博的学术活动:"老师,钱对我来说只是数字,但您的学问是无价的。我愿意为老师的学术事业做任何贡献。"
在这种温暖的氛围中,李文博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这些学生,才是他真正的精神财富,真正的骄傲。
然而,就在这时,李明华和李雅静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他们开始频繁地来看望父亲,每次都带着昂贵的礼品。李明华甚至主动提出:"爸,您一个人住不方便,不如搬回来和我们一起住?"
李雅静也说:"爸,您的身体这么重要,应该有专人照顾。我辞职来照顾您怎么样?"
面对子女突然的殷勤,李文博心中冷笑。他们的目的太明显了,无非是担心自己的财产被别人分走。
"不用了,我在这里住得很好。"李文博礼貌但坚决地拒绝了。
李明华不死心,又说:"爸,您现在这么有名,应该有个助理帮您处理事务。要不我来做您的助理?"
"我有志远他们帮忙,不需要别的助理。"李文博再次拒绝。
看到父亲的态度如此冷淡,李明华和李雅静心中开始着急了。他们意识到,如果不采取行动,等父亲去世后,那些巨额财产很可能会落到别人手里。
一天,李明华试探性地问道:"爸,您有没有立遗嘱?"
这个问题让李文博更加警觉。他淡淡地说:"这个你们不用担心。"
"爸,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是想说,您现在身份这么重要,财产这么多,应该提前做好安排,免得以后有麻烦。"李明华解释道。
李文博看着儿子,心中已经有了答案。他决定,是时候给这些"孝顺"的子女一个他们永远不会忘记的教训了。
07
李文博开始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准备工作。
他联系了市里最权威的律师事务所,要求制定一份正式的遗嘱。律师刘主任是他的老朋友,对李文博的情况很了解。
"李教授,您现在的财产状况我们已经评估过了。除了两套房产,您的银行存款、稿费收入、版权费用等等,总价值大约在八百万左右。这还不包括您那些手稿和藏书的价值。"刘律师说道。
八百万!李文博自己都有些惊讶。他从来没有仔细计算过自己的财产,没想到竟然有这么多。
"李教授,您打算如何安排这些财产?"刘律师询问道。
李文博的回答没有丝毫犹豫:"全部捐给华东师范大学,设立'李文博奖学金',专门资助那些品学兼优但家庭困难的学生。"
刘律师有些吃惊:"全部?您的子女那边...?"
"他们不需要我的钱。"李文博的语气很平静,但刘律师能感受到其中的坚决。
"李教授,您确定这样做吗?毕竟是亲生子女..."
李文博打断了他的话:"刘律师,血缘关系不等于亲情。真正的亲情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的。我的子女只关心我的钱,不关心我这个人。而我的学生们,他们关心的是我的思想,我的精神。我的财产应该给那些真正需要的人,给那些会珍惜它、善用它的人。"
刘律师被李文博的话深深感动了。他说:"李教授,我明白了。我会按照您的意思起草遗嘱。"
除了财产安排,李文博还做了另一件重要的事情——录制完整的视频遗嘱。
在王志远的帮助下,他在书房里录制了一段长达半小时的视频。在这段视频中,他详细阐述了自己的决定,以及背后的原因。
"如果你们在看这段视频,说明我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我想对我的子女们说,你们让我失望了。从小到大,我教育你们要做有品德的人,要懂得感恩,要有责任心。但是你们长大后,眼中只有金钱,没有亲情,没有道德。"
"你们嫌弃我的学问,说我的书是垃圾,说我的追求是无用的。但是现在你们知道了,那些你们认为是垃圾的东西,其实是珍宝。那些你们认为无用的追求,其实是有意义的。"
"我把我的财产留给那些真正需要的孩子,那些品学兼优但家庭困难的学生。他们才是我真正的骄傲,真正的传承者。而你们,虽然有我的血脉,但没有我的精神。"
录制完视频后,李文博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解脱。他终于为自己的人生做出了最后的安排,一个符合自己价值观的安排。
与此同时,他也在为学术上的最后冲刺做准备。他要在有生之年,完成自己的学术巅峰之作——一部关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的综合性研究。
在学生们的帮助下,他每天都在埋头工作。虽然身体虚弱,但精神状态却越来越好。他知道,这将是他留给学术界的最后礼物。
王志远说:"老师,您现在的精神状态比住院前还要好。"
李文博笑着说:"因为我找到了生活的意义。我这一生最骄傲的不是学术成就,而是教出了你们这些真正的好孩子。"
这句话让在场的所有学生都红了眼眶。他们明白,在老师心中,他们比亲生子女更重要。这种信任和爱,让他们感到既温暖又沉重。
李文博又说:"我希望你们记住,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拥有多少财产,而在于他为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金钱会消失,但思想会永存。"
这些话,成了李文博给学生们的最后教导,也是他人生智慧的精华所在。
08
三个月后的一个清晨,李文博在睡梦中安详地离开了人世。他走得很平静,脸上甚至带着淡淡的微笑,就像是去赴一个期待已久的约会。
王志远是第一个发现的人。当他按照惯例来给老师送早餐时,发现老师已经永远地离开了。那一刻,这个在商界叱咤风云的男人,像孩子一样放声大哭。
消息很快传开了。李文博的所有学生都赶来了,华东师范大学的领导也来了,甚至一些文化界的名人也专程赶来送别。
然而,李明华和李雅静的关注点却完全不同。
"葬礼就简单办办吧,爸也不希望太铺张。"李明华对前来帮忙的王志远说道。
"是啊,爸一生节俭,肯定不愿意看到我们为了他的葬礼花太多钱。"李雅静附和道。
但王志远坚决反对:"不行!老师是我们所有人的恩师,他的葬礼必须办得庄重一些,这是我们做学生的责任。"
"可是..."李明华还想说什么,但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吊唁,也就不好再坚持了。
葬礼的那一天,发生了让所有人都震惊的事情。
本来李明华以为只会来几十个人,结果却来了几百人。有大学教授,有研究学者,有文化界名人,有政府官员,甚至还有一些李文博教过的普通学生,他们从全国各地赶来,只为送老师最后一程。
华东师范大学的校长亲自主持追悼会,多位知名学者发表悼词。整个葬礼的规格,完全超出了李明华和李雅静的想象。
"爸到底有多大影响力?"李雅静小声问哥哥。
"我也不知道啊,我从来没想过会有这么多人来。"李明华也很震惊。
更让他们吃惊的是,许多前来吊唁的人都在谈论李文博的学术贡献,那些专业术语和高度评价,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对父亲的了解是多么肤浅。
就在这时,刘律师站了出来。
"各位,按照李文博教授生前的要求,我现在宣读他的遗嘱。"
遗嘱?李明华和李雅静立刻紧张起来。他们等这一刻等了很久,终于可以知道父亲给他们留下了什么。
刘律师清了清嗓子,开始宣读:"李文博教授生前立下遗嘱,将其名下所有财产,包括银行存款、房产、稿费收入、版权费用等,总价值约八百万元人民币,全部捐赠给华东师范大学,设立'李文博奖学金',专门资助品学兼优但家庭困难的学生。"
这句话如同晴天霹雳,让李明华和李雅静瞬间傻眼了。
"不可能!"李明华大声喊道,"那是我们的遗产!爸不可能把钱全部给别人!"
"老头子疯了!"李雅静也歇斯底里地叫道,"凭什么给外人!那是我们的钱!"
他们的反应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震惊和厌恶。在这样庄严的场合,在这样多人面前,他们竟然为了钱而如此失态。
王志远愤怒地说道:"你们闭嘴!这里是老师的葬礼,不是你们闹事的地方!"
但李明华已经失去了理智:"我不管!这遗嘱肯定有问题!我爸老糊涂了,这遗嘱不能算数!"
就在这时,刘律师说道:"李教授还录制了一段视频遗嘱,他要求在宣读书面遗嘱后播放。"
大屏幕亮了起来,李文博的身影出现在所有人面前。虽然身体虚弱,但他的眼神清澈坚定,思维清晰有条理。
"如果你们在看这段视频,说明我已经离开了。我想对我的子女们说,你们让我非常失望。"
听到这句话,李明华和李雅静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
"从你们逼我搬出家门的那一刻起,我就明白了,在你们心中,我不是父亲,只是一个负担。你们嫌弃我的学问,说我的书是垃圾,说我的追求无用。但是现在你们知道了,那些你们认为无用的东西,其实价值连城。"
视频中的李文博继续说道:"我把我的财富留给真正需要的孩子们,那些会珍惜知识、热爱学习的学生们。他们才是我真正的骄傲,真正的传承者。而你们,虽然流着我的血,但没有我的精神。"
"血缘不能决定亲情,品格才能决定传承。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给子女留下多少钱,而在于给社会留下什么精神财富。我希望我的选择能够告诉世人,什么才是真正的价值,什么才是值得传承的东西。"
视频播放完毕,整个现场陷入了沉默。许多人都在擦拭眼泪,被老人的话深深感动。
现场的学生们集体起立,向屏幕鞠躬。他们明白,这是老师给他们的最后一堂课,也是最重要的一堂课。
而李明华和李雅静,则瘫坐在椅子上,面如土色。他们终于明白,父亲不是老糊涂,而是太清醒了。这份遗嘱,是他们应得的惩罚,也是他们永远无法挽回的教训。
王志远走到他们面前,冷冷地说道:"这就是你们想要的结果。老师用他的方式,给了你们最后的教育。希望你们能够明白,什么叫做自作自受。"
一年后,"李文博奖学金"开始发放。第一批受助学生在颁奖典礼上,都提到了李文博教授的故事。一个叫小林的女孩说:"李爷爷用他的选择告诉我们,知识才是最宝贵的财富,品德才是最重要的传承。我要像他一样,做一个有用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这些话如果李文博能听到,一定会非常欣慰。因为这正是他想要的结果——不是财富的传承,而是精神的传承。
李明华和李雅静后来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但一切都太晚了。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是金钱,更是一个父亲的爱,一份永远无法挽回的亲情。
李文博用他的方式,完成了对子女的最后教育,也给社会上了一堂深刻的道德课。他证明了一个道理:真正的不朽不是金钱,而是思想;真正的传承不是财产,而是品格。
在华东师范大学的校园里,李文博的铜像静静地矗立着,底座上刻着他生前说过的话:"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拥有多少财产,而在于他为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
每当有学生路过这里,都会停下来看看这句话,思考它的含义。而这,也许就是李文博教授能够给予这个世界的最好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