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亳州城两个世界?南城已是未来都市,北城还停在上世纪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前几天我开车从亳州南边回北城,一过涡河,手机里的电台突然滋啦一声,直接从流行音乐跳到了戏曲频道。
我当时就想,这哪儿是信号不好啊,分明是给我在物理空间里来了个次元穿越。
一脚油门,从2025年冲回了1995年,那感觉,比看电影还带劲。
我那哥们儿,家住老城区的,每天早上七点,从他北城老家的老街巷子里出来,那条街,你闭着眼都能闻到油条香和隔壁药铺的药材味儿。
他跟我说,每天上下班,就像看一部活生生的城市进化史。
从家门口那条路,路边老太太坐小板凳上唠嗑,然后车过市区,最后扎进南部新区那片玻璃森林里。
那种心理落差,比他那辆电驴的电池还让人焦虑。
这事儿,从根儿上说,得追溯到亳州建市那会儿。
我记得我老姨夫,那会儿他还年轻,指着南边那一大片农田说,“这以后就是咱亳州的浦东。”
我们当时都笑他,谁能想到,这老头儿的嘴,比算命的还灵验。
那时候亳州底子薄,没家底,想要快速出成绩,唯一的路就是集中所有火力,在一个点上梭哈。
于是,南部新区成了那个被选中的“天选之子”。
政策、资金、项目,一股脑儿全砸了过去。
平地起高楼,荒地变园区,那速度,简直跟开了挂似的。
十年时间,南边的GDP就占了全市的一半,这成绩单拿出来,确实亮眼。
但你品,你细品。
这哪是发展策略,这分明是把一个城市的宝全押在了同一张桌上,玩梭哈呢。
赢了,满盘皆彩;输了,那就只剩下北边这堆破烂了。
你炒股都知道分散投资,别把鸡蛋都放一个篮子里,怎么到了城市规划这儿,就突然都忘了?
去年有份报告就提了,这种单一中心发展的城市,抗风险能力比多中心城市要低30%。
产业都堆在一块儿,一旦遇到市场波动,整个城市的经济都得跟着打摆子,这不就是把命运交给了一颗骰子吗?
更要命的是,这种发展模式,它不讲“人情世故”。
北边那些老城区,住着的大多是“老亳州人”,他们守着祖辈传下来的老房子,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变迁。
他们才是这座城市的根啊。
结果呢?
城市发展的红利,他们闻着味儿了,却一口没吃着。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像亳州这样的三四线城市,老城区人口占比超过40%的不在少数。
这百分之四十的人过得舒不舒服,直接决定了整个城市的幸福感指数,而不是南边那几栋楼的高度。
谁说老城区改造,就非得大拆大建,推倒重来?
这根本就是懒政思维。
你看看人家隔壁阜阳,聪明着呢。
没一上来就喊打喊杀,搞拆迁。
人家是拿出了绣花针的功夫,给老城区做“微整”。
修路灯,翻新老房子,把那些弯弯绕绕的小巷子弄得干干净净,再开几个社区小菜场。
钱没花多少,老百姓心里热乎着呢。
这不就是咱们说的“里子工程”吗?
说到底,城市发展不是为了给外人看,搞那些“面子工程”,而是为了让住在里面的人,活得更舒坦。
北边的居民缺的不是一栋万达广场,他们缺的可能就是一个下楼就能买到新鲜蔬菜的菜市场,一个头疼脑热能及时看上的社区医院,一条晚上敢放心遛弯的明亮街道。
南部新区现在已经饱和了,再往南扩,边际效益递减。
这时候,是不是该回过头来,拉一把那个被“冷落”了二十多年的“亲兄弟”?
用南边赚来的钱,反哺一下北边。
比如,在老城区周边,搞点小型的产业园,引进些适合本地人的轻工业、手工业,让北边的叔叔阿姨们在家门口就能上班,不用再每天横跨整个城市去“朝圣”。
有了就业,也就有了消费,慢慢地,老城区也能把活力找回来。
再说了,谁说老城区没有价值?
那都是宝贝啊!
亳州是“中华药都”,这块金字招牌的根就在老城区的那些百年老号和历史街区里。
为啥不能学学人家,搞文旅融合?
把那些有点破败的城中村,改造成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风情街区,保留老建筑的肌理,引入新的业态。
白天游客闻着药香,逛着古街;晚上,居民在改造后的广场上跳着舞。
这既留住了城市的记忆,又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比单纯盖一堆没人住的“水泥盒子”有意义多了?
城市的灵魂,到底是在那些冲着云霄的玻璃幕墙里,还是在北城那些老巷子里,那股子药香,那份烟火气里?
这城市是所有人的家,别让一半人活在光里,一半人活在影子里。
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