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安史之乱:唐玄宗一手好牌打得稀烂,20 万大军为何挡不住安禄山?

安史之乱的爆发,从根本上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即便没有安禄山,也一定会有王禄山、李禄山之类的人物出现。

为何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呢?

这要从北魏时期的均田制说起。长期战乱使得大量土地荒芜,无人耕种,这对国家的粮食储备和税收收入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解决这一问题,北魏推行了均田制:将无主土地收归国有,再分配给农民耕种,而农民则需向国家缴纳赋税,并承担相应的徭役和兵役作为回报。

尽管均田制无法涵盖全国所有土地,但由于当时大地主只是少数,所以它在北魏的农业经济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北魏又创立了府兵制,即参与均田制的农民,平时务农,农闲时进行军事训练,战时则参军作战。

也就是说,府兵制以均田制为基础,其核心特点是兵农合一。这一制度的好处是,大大减轻了国家的养兵负担,同时又保障了农业生产,可谓一举两得。

由于均田制和府兵制具有先进性,隋朝和唐朝都继承了这两项制度,并在唐太宗时期达到顶峰。

然而,从唐高宗、武则天时期开始,均田制和府兵制逐渐失去效力,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随着唐朝对外战争日益频繁,加之疆域扩大导致防御线延长,农民的兵役负担越来越重,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也损害了将士的利益;

第二,随着唐朝经济的快速发展,官僚地主积累了大量财富,他们通过各种手段购买土地,使得土地逐渐从国有转变为私有,土地兼并现象由此产生。

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原本依靠均田制生活的农民失去了土地,纷纷逃亡,这直接导致国家兵源不足,进而动摇了府兵制的基础。

到唐玄宗继位初期,唐朝对外战争异常频繁,土地兼并也愈发严重,国家兵力大幅减少,战斗力持续下降。

为解决这一问题,唐玄宗开始寻找对策。他果断废除府兵制,实行国家招募士兵的募兵制,一下子招募了20万中央军。但这只解决了中央的安全问题,却未能解决边疆的防御问题。

由于募兵制需要国家自行承担费用,财政压力巨大。于是唐玄宗在边境设立了十个节度使,让他们掌握行政、财政、人口、土地等诸多权力。

这样一来,节度使便能自行招兵、自行生产粮食,实现自给自足,朝廷无需为此花费一分钱。

设置十大节度使的好处是,能够加强边境防御,缩短调兵的时间和距离,免除各地百姓到边境戍守的苦难。

由于这十大节度使都驻守在唐朝敌对国家的周边,且各自手握重兵,其中又以骑兵为主,因此唐朝的边境安全得到了极大加强,对外作战也更加便利,内地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不必担心服兵役的问题。

后来,为增强各节度使之间的协同作战能力,唐玄宗又让一人兼任两镇或三镇节度使,以便大军统一指挥,提升战斗力。

但是,节度使的存在其实暗藏巨大隐患,因为他们手握重权,极易滋生野心,进而发动叛乱。

尤其是当一个人身兼数镇节度使时,危险程度就更高了!

唐玄宗其实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因此采取了一些措施防范节度使,比如在节度使的人选上仔细挑选、利用各节度使之间的矛盾进行权力制衡、加强中央军建设以防范节度使等,但这些措施都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只是对节度使制度进行了小修小补。

因此,节度使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保护唐朝的安全,也可能反过来颠覆唐朝。

唐玄宗晚年,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感到自满,认为可以放松休息了,于是开始沉迷享乐,不再像以前那样励精图治,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奢靡。

在大唐盛世的光环下,唐玄宗逐渐变得昏聩,警惕性也慢慢降低,而危机却在悄然降临。

就在这时,安禄山出现了。作为被唐朝征服的异族人,他原本就对唐朝没有好感,甚至充满敌意。

为实现个人野心,安禄山凭借钻营取巧、曲意逢迎等卑劣手段,赢得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信任,成为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

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率领三镇共15万精锐士兵起兵反叛,从河北迅速向河南进军。

安禄山为何敢起兵造反?要知道唐朝有中央军,还有其他七镇节度使,总兵力远多于他。

实际上,唐朝真正能够依靠的,只有三个镇的节度使。

前文提到,唐玄宗实行募兵制,并且加强了中央军建设,起初确实有20万人,但由于内地长期没有战事,这支中央军的战斗力变得很差。再加上朝廷政治日渐腐败,大量士兵被迫逃亡,到安史之乱爆发前,这支中央军几乎已经瓦解。

安史之乱爆发时,朝廷能够调动的中央军非常有限,而且需要保卫京城安全,无法调往前线平定叛乱。

再看节度使,十镇当中安禄山统领的三镇参与了叛乱,另外七镇中,剑南道因长期与南诏作战损失惨重,已无战斗能力;北庭、安西和岭南三镇距离中原较远,且防御任务繁重,因此也无法赶来参战。

也就是说,真正能够参与中原作战的节度使,只有朔方、河西、陇右这三镇节度使。

因此,安禄山起兵造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且他选择了快速出击的策略,这样才能占据优势地位。

当然,安禄山的劣势也很明显,如果他不能速战速决,无法快速占领长安、俘虏唐玄宗进而夺取政权,一旦战事陷入僵持,等唐玄宗整合好各地兵力和资源,等待他的就只有灭亡。

所以,对安禄山而言,关键在于一个“快”字。而他也确实推进得很快,不到半个月就横扫华北地区,并迅速向河南发起进攻,目标直指东都洛阳。

直到安禄山造反后的第六天,唐玄宗才得知消息,他万分焦急,因为根本无兵可派,而精锐的边军又无法及时赶回。

无奈之下,唐玄宗听从建议,拿出府库里的钱财,在洛阳和长安两地招募士兵,最终召集到六万人,但这些人大多是市井子弟,没有战斗经验,战斗力很弱。

很快,唐玄宗派高仙芝、封常清带领这六万人去防守洛阳,毫无疑问,他们败给了安禄山,随后便退回潼关防守——这是长安的最后一道防线。

潼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据守等待援军是最佳策略,高仙芝和封常清正是这样做的,唐玄宗起初也认同这一想法。

但是,事情很快发生了变化。当时有个叫边令诚的宦官在潼关担任监军,此人没什么本事,却喜欢干涉军事,时常对高仙芝指手画脚,高仙芝不听从他的指挥,两人因此产生矛盾。

755年12月的一天,边令诚入朝奏事,向唐玄宗诬告高仙芝和封常清,称他们之前在洛阳战败是因为贪生怕死。

唐玄宗本就对高仙芝和封常清丢失洛阳一事感到不满,再加上边令诚在一旁煽风点火,于是在盛怒之下派人处死了二人。

唐玄宗虽然临阵斩杀了将领,但他认可坚守潼关的策略,而且已经开始调兵遣将,只要能把叛军阻挡在潼关之外,等援军赶到,就能发起反击。

不久,唐玄宗启用了老将哥舒翰。当时哥舒翰担任陇右节度使,本应留在陇右,却因喝酒中风返回京城休养,刚到京城不久就遇上安禄山造反。唐玄宗启用他,实在是因为无人可用了。

不过,哥舒翰作战经验丰富,是经战争检验过的将领,值得唐玄宗信赖。

哥舒翰抵达潼关后,立即开始加固城防,深挖壕沟、加高壁垒,闭关坚守,同时加紧训练士兵,鼓舞士气。

第二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帝,派遣儿子安庆绪率军进攻潼关,结果多次战败,两军在潼关相持了五个月之久。

这样的结果证明,哥舒翰坚守潼关的策略是正确的,唐玄宗也比较支持,毕竟长安的安全得到了保障,而且援军正陆续抵达。

在这五个月里,朔方、河西、陇右三镇的兵力已经开始调动,其中河西和陇右两镇的精锐以及朔方的部分兵力,已调到潼关归哥舒翰指挥,使哥舒翰的兵力达到二十万。

拥有如此庞大的军队,不说能够战胜叛军,至少能确保潼关万无一失,进而保证长安作为军政中心的地位稳固。

只要长安还在,唐朝就依然存在,全国军民的信心就不会丧失,战胜叛军也只是时间问题。

与此同时,朔方的另一部分兵力,约有数万人,在郭子仪和李光弼的率领下,向安禄山的老巢河北进军,接连取得好几次大胜,叛军控制下的十几个州郡都选择了投降。

安禄山部下的家眷都在河北,他们得知消息后,都十分担心,军心开始动摇。

安禄山也很着急,既攻不下潼关,后方又出现问题,他感到非常绝望,一度后悔造反,甚至打算撤军返回范阳。

由于形势对唐朝有利,郭子仪、李光弼便上书朝廷,称只要哥舒翰能坚守潼关,他们就可以率领朔方军打到叛军在范阳的老巢,从而促使叛军内部溃散。

战事发展到这一步,形势已经很明朗了:只要哥舒翰能守住潼关,等朔方军攻下范阳,他再出兵夹击叛军,就能稳操胜券。

那么,哥舒翰的任务很明确,只能坚守,不能提前出战。

至于为何不能出战,郭子仪已经给出答案:一旦哥舒翰战败,潼关失守,叛军就会占领长安,到那时天下将陷入倾覆,再想消灭叛军就难了。

这一点,唐玄宗本人是非常认可的,否则他也不会在长达五个月的时间里,都不让哥舒翰出战。

但是,唐玄宗最终还是下令哥舒翰出战了,这是为什么呢?

安禄山造反时,朔方节度使安思顺正在京城。哥舒翰一直不喜欢安思顺,认为他作为蕃将是个巨大隐患,于是上书请求杀掉安思顺。唐玄宗为让他安心镇守潼关,便答应了他的请求,派人处死了安思顺。

这件事看似不大,却让宰相杨国忠受到极大震撼。他认为哥舒翰手握重兵,肩负着江山社稷的安危,地位极其重要,说的话唐玄宗都会听从。万一哥舒翰请求唐玄宗杀掉自己该怎么办?毕竟安禄山造反,打的就是除掉他的旗号。

杨国忠有这样的担心,哥舒翰那边也确实有过类似想法。

原来,哥舒翰的一名手下对他说,既然安禄山以诛杀杨国忠作为造反口号,那我们为何不效仿汉景帝杀掉晁错挫败七国之乱的做法,留下三万精兵镇守潼关,率领其余精兵渡过浐水杀掉杨国忠呢?这样一来,安禄山就会陷入被动。

这个建议让哥舒翰很动心,但又担心这样做会落下谋反的嫌疑,因此十分犹豫。

然而,就在哥舒翰迟疑的时候,消息不幸泄露,还被杨国忠知道了。杨国忠非常害怕,于是招募了一万多人交给心腹杜乾运统领,驻扎在灞上,美其名曰加强长安防御。

哥舒翰得知此事后,担心杨国忠要谋害自己,于是把杜乾骗到军营杀死,然后吞并了他的部众。

因为这件事,唐玄宗开始对哥舒翰有些猜忌:怎么自己人还打自己人?哥舒翰到底想干什么?

当时,唐玄宗非常倚重哥舒翰,便没有追究这件事,杨国忠只能自认倒霉。

由于叛军攻打潼关受阻,各地又不断传来捷报,唐玄宗误以为决战的时刻已经到来,于是产生了对叛军发起总攻的想法。

杨国忠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便在一旁煽风点火,多次劝说唐玄宗下令哥舒翰出潼关与叛军作战,因为叛乱平息得越晚,他就越不安全。

于是,唐玄宗下令哥舒翰主动出战,哥舒翰回复说现在还不是时候,等叛军内部分裂,就能不战而胜,唐玄宗便没有再坚持。

过了几天,唐玄宗派出去的探子回来报告,说叛军大将崔乾祐驻扎在陕郡,隐蔽了大军行踪,只派遣小股部队引诱哥舒翰出战。

唐玄宗认为,既然已经知道了敌人的行踪,就谈不上什么诱敌之策,不如将计就计,主动出击,一举将其消灭。

很快,唐玄宗把消息告诉哥舒翰,让他率军出战,哥舒翰再次拒绝,称安禄山十分狡诈,肯定早有防备,贸然出战一定会中计;叛军远道而来,只求速战速决,我军坚守才是最佳策略。

当时,郭子仪和李光弼在河北与史思明对峙,尽管形势有利,但仍需要时间,于是二人再次上书唐玄宗,劝说他不要让哥舒翰出战,给他们一点时间肃清河北,然后再配合哥舒翰对洛阳、陕州发起反击。

可是,唐玄宗不打算等了。既然叛军前有强敌、后有追兵,各地唐军又在对叛军围追堵截,此时不正是决战的好时机吗?还等什么呢?

于是,唐玄宗又一次下令哥舒翰出战,哥舒翰依然不从。唐玄宗非常生气,哥舒翰屡次违背自己的命令,难道想造反吗?

想到这里,唐玄宗一阵后怕:要知道哥舒翰手上有二十多万大军,万一他与安禄山联合,唐朝就会面临灭亡的危险。

这时,杨国忠再次站出来,点明了哥舒翰手握重兵却拒不出战的风险。唐玄宗便认为,只有让哥舒翰出战,与叛军决战,才能消除所有风险。

退一步说,即便哥舒翰不能击败叛军,至少能给叛军以重创。他能接受由此带来的损失,也认为这是减少风险的唯一办法。

于是,唐玄宗连续派了几批人催促哥舒翰出战。哥舒翰知道自己已受到猜忌,再等下去,恐怕会落得和高仙芝、封常清一样的下场,于是只得硬着头皮率领大军全军出动。

由于大军仓促出征,准备不足,再加上唐玄宗得到的敌情并不准确,哥舒翰很快就掉进了叛军精心布置的陷阱,二十万大军被杀得只剩八千人,被迫退回潼关。

仅靠八千人,自然难以阻挡叛军。潼关守军人心涣散,一个叫火拔归仁的将领为保全自己,发动叛乱,将哥舒翰捆绑起来交给叛军,潼关因此陷落。

不久,叛军打到长安城下,唐玄宗仓皇出逃,前往蜀地避难。

随着长安的陷落,战争形势再次逆转,叛军声势大振,唐军则陷入低谷。

直到757年安禄山去世后,唐军才在唐肃宗的带领下发起反击,形势这才逐渐好转。

好了,我们现在知道,安史之乱爆发初期,唐玄宗其实有机会快速平定叛乱,只要他再耐心等待一段时间,等形势更加有利后,再让哥舒翰出战,就能一举消灭叛军。

但是,晚年的唐玄宗已然昏庸糊涂,安史之乱严重打击了他的自尊心,他急于平定叛乱以洗刷耻辱;再加上他对形势判断失误,轻视了叛军的实力,又对哥舒翰猜忌之心日盛,因此做出了错误决策。

唐玄宗的这一错误,代价极为惨重:他本人在退出长安后不久就遭遇政变,被迫退位当了太上皇;还连累后人要花费更多时间和更大代价平定安史之乱,唐朝因此国力大损,再也不是昔日的大唐帝国了。

如果唐玄宗能保持清醒头脑,多一些耐心,事情可能会这样发展:郭子仪、李光弼等人肃清河北后,再配合各地唐军及潼关哥舒翰大军,从四面八方向叛军发起进攻,叛军会陷入包围圈。

再加上叛军所到之处烧杀掳掠,得不到百姓支持,难以站稳脚跟,会更加被动。

如此一来,外有唐军进攻,内有百姓策应,我相信不出几个月,安史之乱就会结束,唐玄宗可以继续当皇帝,然后着手解决暴露的社会问题,唐朝就有机会继续保持强盛,不会出现断崖式衰退。

当然,历史没有如果。糊涂的唐玄宗把一切都搞砸了,他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却依然无法弥补对国家造成的创伤。



Powered by 爱电竞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