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没想到,台海战事一旦爆发,开第一枪的竟是澳大利亚!
台海局势多年来一直被形容为一根紧绷的弦,其间的微妙平衡时常被一些域外力量的介入所打破。这种搅动,使得原本就敏感的区域态势变得愈发复杂难测。
在这些积极介入者中,一个身处南半球的国家显得尤为突出。澳大利亚,地理上与亚洲大陆相距甚远,却总是在亚太事务的舞台上寻求显著的存在感。
尤其令人深思的是,一旦台海风云突变,有观察者甚至提出一种反直觉的判断。他们认为,在那样的时刻,率先采取军事行动的,或许并非美国,而是澳大利亚。
这番推测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是澳大利亚一系列长期而复杂的战略考量。究竟是何种驱动力,让这个看似“局外”的国家,展现出如此“急切”的潜在介入意愿?
忠诚的代价
澳大利亚与美国的关系基础深厚。1951年,两国签署ANZUS条约,确立了军事同盟。这份条约将澳大利亚和美国紧密绑定。澳大利亚的军队行动,多年来也一直紧随美国。
回顾冷战之后,澳大利亚军队的身影出现在全球多地。他们参与了越南的冲突,也卷入了伊拉克的战事,还派兵前往阿富汗。这种行动模式显示出澳大利亚对美国盟友责任的履行。
近年,澳大利亚提升军力的脚步加快。国家军队力量位列全球前十五,拥有几十艘舰艇,空军配备F-35战斗机。国防预算大幅增加,国防开支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二以上。
2021年,澳大利亚签署AUKUS协议,获得了美英提供的核潜艇技术。潜艇基地扩建,2024年国防开支继续增加,甚至采购了导弹工厂的设备。
澳大利亚的国防政策重心转向印太区域。其海军在南海巡逻的频率明显上升,并与美国、日本、印度等国进行联合军事演习,形成了所谓的QUAD机制。
澳大利亚的政治人物们明确表达了介入台海事务的意愿。前总理莫里森曾公开表示,如果中国武力收台,澳大利亚会履行支援美国和盟友的承诺。
前国防部长彼得·达顿也曾公开指出,不应低估中国因台湾爆发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前内政部秘书长迈克·佩佐罗则更为直白,他说“战鼓”已经响起,澳大利亚及支持自由的盟友们需要准备为自由而战。
这些言论,不仅是表态,更体现了澳大利亚急于向美国展示自身价值的心理。他们希望以此证明自己是可靠的伙伴,避免在任何潜在冲突中被华盛顿方面置于次要地位。
这种先发姿态,在历史上并非没有先例。2011年利比亚冲突中,法国率先扣动扳机,出动拉斐尔战机摧毁了坦克群。萨科齐政府此举,巩固了与美方的纽带,也保护了北非的石油利益。澳大利亚的行动逻辑与此类似。
两难的困境
澳大利亚积极军事准备的背后,隐藏着深层的焦虑。它担心被卷入区域冲突,但又无法脱离美国的军事保护。这种矛盾在经济领域尤为突出。
澳大利亚经济严重依赖中国市场。大宗商品,特别是铁矿石和煤炭,大量出口到中国,支撑着国家的经济。
然而,自2018年以来,澳中贸易关系紧张。中方对澳大利亚的煤炭进行了调查,2020年又对红酒和龙虾加征关税。这些措施直接影响了澳大利亚的农场主和矿老板,使他们承受了巨大的经济压力。
澳大利亚政府在对外军事和外交上表现强硬,但国内经济却面临压力。这种差异让澳大利亚民众开始思考,为何国家要为美国的战略目标而承受经济风险。
澳大利亚的决策者也意识到这种复杂性。去年,有媒体报道美国国防部向日本和澳大利亚施压,要求两国明确在台海冲突中的角色。但两国都拒绝表态,称不讨论假设性问题。
这种拒绝并非完全出于中立,而是澳大利亚试图保留战略空间。他们不希望被盟友完全束缚,但若局势发展到关键时刻,澳方仍可能迅速行动,以示对美国的支持。
盟友的算盘
澳大利亚的这种两难处境,并非孤例。它反映了美国盟友体系的普遍性困境。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周波,在去年7月26日《南华早报》发文指出,一旦中美在台海爆发冲突,真正愿意并能够深度介入的第三方国家并不多。
以日本为例,新美国安全中心的一份报告曾提到,日本可能会进行潜艇巡逻或导弹打击。但周波对此表示,除非日本本土遭到中国直接攻击,否则它最多只会为美国提供后勤支援,不太可能对中国发动导弹攻击。
菲律宾的立场也受到关注。新美国安全中心的报告认为,如果解放军陷入僵局,菲律宾可能趁机在南海推进其主权声索。但周波认为,一旦中美开战,所有东南亚国家首要任务都是避免冲突蔓延至整个地区。
其他与美国关系密切的盟友,如韩国和印度,受到的冲击相对有限。韩国的优先考量始终是朝鲜半岛的局势。印度则会全力守住与中国的陆上边界,不会趁机在实控线附近蚕食领土。
即使是中国仅有的条约盟友朝鲜,虽然1961年的《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规定了若一方受攻击须共同应对,且已向乌克兰前线派兵援俄,但目前中朝关系似乎不及俄朝之间热络,其介入程度存在不确定性。
巴基斯坦是中国的朋友,若中国要求其牵制印度,巴方或许会认真考虑。但若要巴基斯坦为了协助中国而与美国为敌,则几乎不可能,因为美国仍是巴基斯坦的主要援助国。
中国的重要战略伙伴俄罗斯,两国定期进行海空联合演习。但如果中国在俄乌冲突中没有向俄罗斯提供军事援助,俄罗斯介入台海冲突的可能性也存疑。它可能只会在能源贸易上继续与中国合作。
这些情况表明,美国试图让盟友选边站队,比想象中困难。尤其当美国自身对介入台海的理由,也显得不那么坚定之时。
美国国防部负责政策事务的副部长埃尔布里奇·科尔比,去年9月在《华尔街日报》撰文,明确指出“台湾对美国而言,并非生死攸关。”
美国参议员罗杰·威克在科尔比的提名听证会上,也表示科尔比的立场“明显软化”,这暗示着美国内部对台海问题的看法正在变化。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台湾问题上表现出奇的沉默。这种沉默引发外界猜测,他是否在等待时机,准备进行某种交易。
洛伊研究所的分析也提供了数据。全球有119个国家,占联合国成员总数的百分之六十二,选择接受北京对台湾的主权表述。其中,有百分之八十九的国家支持中国完成统一,但并未明确要求这一过程必须以和平方式进行。
思考余地
澳大利亚在南太平洋区域寻求更大影响力,并持续提升军事力量,与美国保持紧密合作。中国军舰也曾在澳大利亚外海,包括塔斯曼海域进行无预警实弹演习,绕行澳大利亚最南端。中国军事分析师宋忠平认为,这些演习区域是未来可能的作战区,目的是反介入,阻拦美日澳舰艇。澳大利亚曾批评中国加剧地区紧张,但其自身海军也频繁在南海巡逻。包括斐济、澳大利亚、帕劳和新西兰在内的国家,都曾敦促中国不要加剧军事紧张。
澳大利亚的行动,反映出一种纠结的立场。它一方面依赖中国的市场来出口铁矿石和煤炭,维持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又在军事和外交上紧随美国。澳大利亚民众或许开始思考,国家为何要为美国承担潜在的风险。
经济上对中国的依赖显而易见,一旦关税政策调整,澳大利亚的农场主和矿老板都会直接感受到压力。澳大利亚政府虽然在外交上保持强硬,但经济的巨大压力真实存在,并持续影响着其决策。
最终,澳大利亚必须认真考虑如何稳定其贸易关系。国家领导层需要明白,在真正的关键时刻,能够拯救其经济的,不会是来自美国的任何承诺。台海地区的和平是各方的共同愿望,外部势力的搅动,只会使局势复杂化。
发展是硬道理。中国会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发展道路,无需过多理会外部的干扰。澳大利亚也应该清楚,在关键时刻,能够帮助其经济的,不是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