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爱沙尼亚边境自设铁刺,连波罗的海“亲兄弟”都对俄罗斯避之不及,野牛团结才是丛林法则

你说这爱沙尼亚这事儿,真是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边境上直接自个儿架铁刺,龙牙、蛇腹形铁丝网都来了,看的我都想问一句,这不是跟俄罗斯自己挖坑自己跳吗?边境桥梁通车部分封了,咋回事?不就是怕俄罗斯那头过来了吗?可这波操作竟然还是对自己“亲兄弟”都这么防备,跟咱们想象的中东欧国家互相撑腰差远了。

细扒这个事儿,其实可以看到整个东欧和俄罗斯关系的复杂性。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那边,历史上就跟俄罗斯恩怨不少。别忘了根据《路透社》报道,2014年乌克兰危机后,这些波罗的海国家安全防务投入翻了几番,军事预算增长幅度比欧盟平均水平高出近50%。他们怕俄罗斯,那是实打实的真心害怕。问题是,亲兄弟也都防着你,说明俄罗斯走了那么几年野蛮扩张的路子,兄弟情谊早就散了是不?这也能解释为啥格鲁吉亚尽管一直是反俄最积极的国家之一,可自从2008年俄格战争之后,虽然嘴上嚷着,但实际上也更谨慎了。据“国际战略研究所”数据,格鲁吉亚军费占GDP比重持续小幅上升,但对抗策略从单纯武装对峙转向更多外交和多元防御,显然知道直接对抗成本太高。

再放远一点看,东欧中亚国家同样不买俄罗斯账。不仅仅是历史创伤,更多是现实利益与安全考虑。有报告显示,2019年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对俄经济依赖度在逐渐减少,转向多元化贸易伙伴,这背后其实就是“离心力”在作祟。连波罗的海这三国都防着自家窗户,别说中亚五国了。他们其实都在谋划对应的“安全阀”,好避免俄罗斯一出手就让自己掉链子。

其实这有点像咱们平时说的“野牛团结”这活儿。野牛是食草的,不吃肉,狮子瞅它们根本不屑一顾。可你要是看过纪录片,比如《国家地理》里面拍的那种,几十头野牛突然合围冲上去,一个个狮子都得退避三舍。团结,真能改变弱势群体的安全边界。所以说,丛林法则,还真不是单靠力量碾压,更多是“团结就是力量”。

而现实是,俄罗斯这头“狮子”是强悍,但周围这些邻国也不是软柿子。大家都知道,如果不团结,谁都会被找茬儿。可是问题又来了,野牛们自身就不怎么团结。爱沙尼亚自设铁刺,不给过路权,立陶宛拉锁形铁栅栏裁峙着;格鲁吉亚想着自己偷偷跑,乌克兰被拖进了泥沼,中亚绿洲的国家也各怀鬼胎。短时间内,各家都想着自己先保命,生怕别人搭不上块坚固盾牌。结果,单兵作战的软肋蹭蹭冒出来,和俄罗斯之间那种“邻里相煎”不痛不痒的日子,已经变得复杂到说不清谁友谁敌。

你细想,这样的局面在中东欧,甚至更广的俄罗斯周边并不新鲜。冷战结束这些年,欧美对俄罗斯的制裁和压力一波接一波,但实际效果却越来越微妙。商务部数据显示,2023年欧盟对俄能源依赖降至25%,看似在减少,可同时俄转向亚洲市场,特别是中国、印度的能源出口上涨40%以上。也就是说,俄罗斯并没有被完全逼疯,在变招转身。

但这些邻国却在夹缝里挣扎,既想依赖欧洲又放不开对俄罗斯的戒备,结果是兵分多路,内耗严重,安全感就是个奢侈品。爱沙尼亚放铁刺,表面上是防范,但我觉得更多是心理战的信号:我不信你,也不让你随便过。像极了办公室里那种“我不跟你吵架,但我给你冷脸”的态度。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最近讲话提到,全球地缘政治风险已经成为限制经济复苏的重要因素,这话一点不假。地缘政治紧张,尤其是在这块本该大家都相对熟悉的区域,却因为一波波摩擦和矛盾,把所有可能的合作都堵死了。俄罗斯的强硬和邻国的戒备让这个局势越来越难收拾。你看,连波罗的海的“亲兄弟”都害怕给俄罗斯开方便之门,爱沙尼亚自己搞铁刺的精神分裂,真让人无语。

野牛如果都能放下小心眼,拢火一处,那才能真吓住“狮子”。可现实呢?内斗多于合作,远远不够“团结”这两个字该有的力道。圈子里大家明白,没团结就没人保护,这潜台词明显得很,问题是这保护伞到底什么时候能搭起来,搭起来又会被哪只野牛自己拆了?

这事儿,你说怪谁?怪俄罗斯野蛮?怪邻国心机?还是怪整个国际环境给了这个区域这么多无解的矛盾?但这些铁刺是真实存在的,是爱沙尼亚用手砸在现实上的警钟,不给过路,就等着自己的路越来越窄。你说,这种越来越封闭的安全窒息感,到底又能撑多久?



Powered by 爱电竞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