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歼10A战机,解放军空军300多架,为何不升级?

说来也有点意思,歼10家族最近在国人心里那可是“火上加火”。

核心原因就一个:咱们的歼-10CE,这款精悍的出口型“猛龙”,在中印边境的实际交锋中,真刀真枪地把印度人视为王牌的“阵风”给揍下来了!

这战绩,实打实地给咱自家战机挣足了脸面。

然而,辉煌战绩的背后,在咱们空军现役的庞大机群里,还趴着差不多300多架歼-10家族的“老大哥”——歼-10A。

这批战机,自从定型服役以来,好像就没怎么大规模动过筋骨。

相比于小弟歼-10B/C换上时髦的“有源相控阵雷达”,挂上最新的“霹雳”导弹,大部分歼-10A基本上还保持着十几年前刚服役那会儿的模样,用专业点的话说,还是典型的“第四代中期标准”。

这就让人纳闷了:按道理说,战机到了年限,中期升级是大势所趋,隔壁的歼-11B都纷纷“白头”(换新型雷达),为啥偏偏这300架歼-10A就显得特别“淡定”呢?

翻来覆去琢磨,大概还是因为它现在的定位,处于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微妙位置。

要明白这个“尴尬”,咱得倒点回去,看看歼-10当年是咋来的。

八十年代那会儿,咱们周围的天空是啥光景?

法国“幻影2000”在天上飞,苏联那边最新锐的米格-29、苏-27(后来的“侧卫”家族)也服役了,美国更不用说,F-14、F-15、F-16、F/A-18像下饺子似的(现在除了F-14退役了,人家其他几个型号还在不断升级,F-15EX、F/A-18 Block III、F-16 Block 70/72可都活跃着呢)。

回头看看咱们手里,主力还是歼-6和歼-7,不少还是只能在白天作战的“日间型”,连晚上打架的本事都没有。

技术落差明晃晃摆在那。

为了扭转局面,奋起直追,1986年,一个后来成为传奇的项目启动了——它就是歼-10。

它从一出生,目标就很明确:作为国产新一代中型战斗机,核心任务就是夺取战场制空权,跟敌人的战斗机抢天空的控制权。

这个“制空优先”的原始定位,非常重要,跟后面为啥不升级关系很大。

歼-10的研制之路,跟所有尖端武器一样,绝对是一路磕磕绊绊。

缺技术、缺资金,每一步都走得不轻松。

直到1998年2月,这架承载着无数期望的战鹰才真正意义上飞上了蓝天。

2004年,基本型开始小批量装备部队。

再磨砺两年,2006年,歼-10A才算最终定型。

定型时的歼-10A可是当时空军的尖子生:它肚子里装的是国产的1473型平板缝隙雷达,翅膀下能挂霹雳-11(半主动雷达制导)、霹雳-12(国产第一代主动雷达制导中距弹)和霹雳-8(响当当的格斗弹)。

在它服役的那个年代,论空战硬实力,尤其是超视距空战能力,它比同期的歼-11A和苏-27SK这些大块头兄弟还要猛一点。

空军看着这性能,听着部队的需求,拍板决定:就它了,造!

敞开了造!

所以,歼-10A的生产线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外界普遍估算,前前后后总共生产了大概300多架,在空军和海航的序列里扎下了根。

在2015年之前,歼-10A和歼-11B这两兄弟,是当之无愧的空中主力。

至于歼-10A的战力到底多强?

海外不少分析机构,尤其是关心区域军事平衡的那些,喜欢把它和美国F-16做对比。

他们认为,从平台性能和当时的技术水平来看,歼-10A综合空战能力可能类似于F-16的Block 30/35批次(比如著名的“战隼”50/52批次)。

当然,这只是外界的推测,细节上肯定有差异,也不能全信,就当作一个大致的力量参照。

战机这玩意儿,使用寿命通常按25到30年来算。

但战机的“大脑”——雷达、航电这些电子设备,技术更新换代跟手机似的,快得很。

想让一架战机服役二三十年还能一直保持尖端?

那不现实。

常规操作是,服役个十来年,就得进行“中期寿期改进”(MLU),让它再战十年。

美国佬的F-16就是最好的例子,大批F-16正在吭哧吭哧地往F-16V这个标准升级(国内俗称“V型隼”)。

这套玩法,咱们解放军自然也是门儿清,用得贼溜。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歼-11B了。

同样是咱们当初的顶梁柱之一,歼-11B现在可没闲着。

大批正在升级呢!

换啥?

核心就是全新的国产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配套的更先进的综合航电系统(大屏幕座舱啥的),加上适配新型武器。

升级后的型号,有的叫歼-11BG,有的叫歼-11BHG(海航升级版),军迷们更形象地根据它脑袋顶上那个灰白色的雷达罩,给起了个外号叫“白头歼11”或者“白头雕”。

升级后的效果那是杠杠的,各方面性能“蹭蹭”往上涨,妥妥摸到了“四代半”的门槛。

最关键的是,它能带上新一代的王牌导弹了:超远射程的霹雳-15(PL-15)中距弹和性能爆表的霹雳-10(PL-10)高机动性格斗弹(推力矢量那种哟),战斗力瞬间跃升一个大台阶。

现在你往各个战区的基地看看,装备“白头歼11”的部队是越来越多了。

看这架势,把所有能飞的歼-11B都升成歼-11BG/BHG,只是个时间问题。

问题这就来了:都是差不多年纪服役的,为啥隔壁歼-11B“老树开新花”,热火朝天地升级,我们这300多架歼-10A老兄,却像个“佛系青年”,基本没啥大规模升级的动静呢?

其实也不是完全没动过心思。

记得前两年,网上也热炒过一阵子。

有消息说,有小部分歼-10A在“偷偷”搞测试性质的升级——换装新型AESA雷达和新航电,升级方案被称作“歼-10AG”。

照片也在坊间流传过一些。

但热闹归热闹,仅限于此了。

歼-10AG似乎也就停留在了“试点”阶段。

绝大、绝大、绝大多数的歼-10A,依然保持着2006年定型时的基本配置。

时光,在这批战机身上仿佛凝固了,还是那个熟悉的“四代中期”味道。

咱得讲道理,技术上难不倒咱们吗?

肯定不是!

以中国现在航空工业的水平,别说给歼-10A换个雷达升个航电了,就是造更先进的飞机也完全不在话下。

关键在于另一个词:性价比!

还有更深层的:定位!

部队高层和装备部门的算盘精着呢。

为啥说性价比是个坎?

别觉得这事简单。

你要给一架服役十几年的歼-10A来个彻底翻新:老骨头拆开,过时的雷达挖出来,塞进全新的、娇贵的有源相控阵雷达(这玩意儿可不便宜);航电系统接口、软件统统重做,座舱也得改;想发挥新雷达威力,配套升级的导弹挂架、火控系统也得跟上;再加上结构加强、线缆更换、测试验证、人员再培训……这林林总总算下来,给一架“老A”进行这么一次“大手术”,花的钱可不是小数目。

有分析认为,这费用可能占到一架全新的、性能更强的歼-10C战机价格的相当一部分(比如四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具体数字外界当然不知道,但不便宜是肯定的)。

问题在于,歼-10A毕竟老了!

机体寿命掰着手指头算,就算升级了,顶多再在部队里飞个十来年就到头了(或者达到机队飞行总小时上限)。

这时候再往里砸巨资升级,那投入产出比(也就是性价比)就有点让人皱眉了。

部队内部难免会算账:有这个钱,再加点直接造一架全新的歼-10C,性能更好、潜力更大、寿命更长,不是更划算吗?

比钱更关键的是定位!

现在歼-10A的“尴尬感”主要就来自这里。

回忆一下它出生的使命:“我是制空战斗机!”

它设计出来,就是要在广阔天空寻找、咬住、并击落敌人的战斗机,争夺那片蓝天的控制权。

这份荣誉和责任,在它服役的头十年,担当主力时确实是核心职责。

但时代变了啊!

2020年之后,咱们的天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真正的天空王者来了——隐身战斗机!

特别是像歼-20“威龙”这种双发重型隐身战斗机,以及未来可期(已经现身,在稳步推进)的歼-35(海四代)这类中型舰载隐身战斗机。

它们凭借隐身、超音速巡航、超级信息感知能力和超机动性(也就是著名的4S),才是未来空战中真正握有制空权“钥匙”的角色。

战场的主导权,注定掌握在它们“刀尖”般的手里。

那歼-10A(即便升级后变成歼-10AG)能扮演什么角色?

制空权争夺?

跟歼-20、歼-35这俩真神仙比?

无论在探测距离、隐身突防、态势感知、导弹射程、生存能力等决定空战胜负的硬指标上,中型机设计的歼-10A升级版,差距是全方位的。

它再努力,也只能是辅助者、区域巡逻者、查漏补缺者、或者针对低端威胁的清道夫角色。

任务多样性?

歼-10A的原始设计是以空优为主,虽然也能挂点空地弹药(比如激光制导炸弹),但毕竟是轻型/中型战机的底子。

它的机身体积和挂载能力(载弹量、航程)本来就受到限制。

即便升级了新雷达和航电,让它能挂载更新的精确制导炸弹和空地导弹(比如类似雷石、飞腾之类的),它在多用途任务的能力拓展上,受限于“体格子”,天花板确实比较低,很难像美国升级后的F-16V那样几乎变成功能强大的“小炸弹卡车”。

让它去干复杂的远程对地攻击、大载重穿透打击?

那真不是它的长项,强行让它干,效果和效率,以及自身的生存能力都得打问号。

对比一下“白头雕”歼-11BG为啥受重视?

人家是根正苗红的重型战斗机平台!

个头大、油多(航程远)、翅膀壮实(挂点多、载重大)、机体剩余寿命(或经过延寿潜力)也相对富裕很多。

给它来个中期升级,花同样的代价(或者多一点点),效果那是立竿见影:它摇身一变,能扮演的角色就丰富多了!

防空空战大闸:换上AESA雷达和新航电,带上PL-15和PL-10,空战能力大幅提升,能看得很远、射得很远、打得也很灵活。

作为国土防空的中坚力量,拦截侦察机、巡逻机、轰炸机或者敌方非隐身战机,效率非常高。

甚至可以依靠数量优势,配合隐身机作战。

空中导弹卡车:它结实啊!

可以挂在大量的霹雳系列空空导弹(包括大量PL-15),跟在歼-20这类隐身机后面,充当“弹药库”。

由隐身机的预警机节点引导,发动超远程打击。

让隐身机专心“藏”和“指路”,火力输出交给挂满弹药的它来干。

强大的多面手:它的重型机体使得它不仅能挂大型空空导弹,还能轻松挂载各种重型空对地、空对海导弹(比如庞大的超音速反舰导弹、大型布撒器、钻地弹啥的),执行战役级别的对地打击任务一点不含糊。

这些任务让歼-10A去干?

它就力不从心了,载弹量和航程都是大问题。

现在再看歼-10A这300架战机,部队是怎么用它们的?

答案就很清晰了:执行国土防御性任务的首选!

比如日常的边境巡逻、识别监视、拦截伴飞、查证不明空情、驱离越境飞机、空情警戒值班等等。

这些任务本身对抗强度相对可控,但需要战机能迅速起飞、反应敏捷、操控灵活、维持一定的作战能力(确保能压制周边可能出现的二代机、老旧三代机)且运行成本低、出动率高。

你仔细想想,这些活儿,现阶段的歼-10A不正合适吗?

够用:它配备的雷达和PL-12导弹,对付潜在的非隐身空中目标(比如周边国家可能使用的F-16早期批次、米格-29、幻影2000-5这个档次甚至更老旧的战机)依然绰绰有余。

它的空战能力,执行“驱逐”、“伴飞”这类需要产生压迫感的任务,性能完全在线。

划算:相对于更先进的战机,歼-10A的购买和使用维护成本都更低廉。

执行这些高频次、低烈度的巡逻警戒任务,经济性好得多。

实用:数量多、部署灵活、反应速度快,非常适合“跑日常”。

安全:最关键的一点——即使是面对真正强大的“强敌”(比如某大国的F-22/F-35),他们的飞行员轻易也不敢对执行此类任务的歼-10A动手。

为啥?

你击落一架在自家门口执行防御巡逻任务的“老A”,那就等于捅了巨大的马蜂窝!

我们后面庞大的隐身机集群(歼-20、未来的歼-35)、更精锐的歼-16、歼-10C,以及部署的防空导弹系统,瞬间就能做出最坚决、最强力的回击。

这种后果,对方绝对承受不起!

所以,歼-10A在这个角色上,某种意义上还带点“护身符”的意思——你敢打它试试?

所以,结论就慢慢浮现了——歼-10A为何不大规模升级?

核心是“定位的转变”与“价值的再评估”。

歼-11B升级能大幅提升任务多样性,能挑重担,有战略价值;歼-10A升级后,任务包线扩展有限,战略价值提升不明显。

性价比存疑。

升级成本不菲,战机服役剩余寿命有限,不如将资源投入更具潜力的新平台或其它更急需的升级项目(比如让更多的歼-11B“白头”)。

当前任务适配。

它现在负责的“日常琐事”,现有的技术水准对付目标区域的可能威胁已经够用了,甚至是比较经济的方案。

体系中的生态位。

在中国空军从“国土防空”向“攻防兼备”大步迈进、空战体系高度网络化、节点化、五代机为核心的今天,歼-10A非常明智地调整了自己的位置:做那三百多个日常天空的守卫者、战云边缘的哨兵、以及需要时依然能亮出爪牙的老猎手,在更顶级的猎手出击前稳住阵脚。

与其花费巨大代价让它勉强去扮演不适合自己的“主角”,不如安心打磨自己在体系中最擅长的“配角”戏份。

当然,这三百多架“老A”最终是会直接退役,还是会部分进行低成本的基础维护性改装(比如只升级数据链以适应体系作战,或者换些没那么贵但对维护和提升部分性能有帮助的设备),又或者随着机龄增长逐步替换为更现代化的战机(比如歼-10C甚至未来可能的量产型新中推中型机),这都是后话了。

但“伤筋动骨”的大规模中期升级(达到类似歼-11BG或歼-10C水平),现在看来,可能性确实是非常低了。

它的价值,已经在空军转型的大格局中,找到了自己独特且不可或缺的位置。

这,或许是更符合现实需求的选择。

至于咱们空军各种型号的前世今生、迭代发展、以及背后的战术战略考量,那真是精彩纷呈,可以慢慢讲好久。

以后有机会,咱再细细聊别的机型那些引人入胜的故事。

#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



Powered by 爱电竞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