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淮海战役中若由白崇禧掌兵,国军能否获胜?白先勇发表了公正评价

1948年深秋时节,国民党当局费尽心思,调动了大约八十万的精锐部队,装备也是十分先进,准备在淮海平原与你解放军来场拼死较量。

可没想到,历史的轨迹偏偏走了个大弯,刚不到百天,超过五十万的国军战士都倒在了战场上,长江以北的关键地点毫无保留地被攻占。这不只是战场上的败绩,更意味着信念和斗志也彻底崩溃了。

坐镇徐州“剿总”的刘峙,这位曾被叫作“福将”的国民党重要人物,军事指挥屡次被人吐槽,连底下的士兵私底下都叫他“猪”,他的升迁从一开始就伴随着不少争议。

在国民党军中,许多将士和有识之士都忍不住叹了口气,心里暗暗想着:要是当时能换个真正善于谋划、能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指挥官,战局会不会变得不一样呢?

风云激荡下的历史

1948年深秋时节,战火在中华大地上熊熊燃烧,我国人民解放战争也逐步迈入决定胜负的战略决战时期。

那时候,国民党政府在战场上逐渐败退,内部的矛盾和腐败问题也变得越来越明显。

东北的辽沈战役快要结束了,华北的平津战役也即将开战,而作为三大战役中的承前启后,淮海战役就在11月6日正式开始。

国民党方面调集了徐州“剿匪”总司令部下的七个兵团和两个绥靖区,总共兵力差不多八十万。这些部队大多装备先进,配备了现代化武器。

人民解放军大约有六十多万部队,包括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以及其他地方的部队,和国民党军比起来,无论是兵力规模还是武器装备方面,还是有点差距。不过,战局的发展没按国民党预期走,情况变得挺出乎意料。

这次徐州“剿总”总司令的任命,在国民党部队里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刘峙年轻时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既是黄埔军校的教官,又是蒋介石身边的得力干将,曾经参与过北伐和中原大战,大家都叫他“福将”或“常胜将军”。

到了抗日战争那阵儿,刘峙的表现却常被指责,原因是他在战场上一溜烟地撤退,大家戏称他为“长腿将军”。

解放战争拉开帷幕后,蒋介石还是把他当成重要的人选,曾让他带着三十万部队去中原地区包抄人民解放军,可惜最后没能得手。

1946年定陶战役时,刘峙的整编第三师全军覆没,连他的舅舅顾祝同都因为这事跑去哭诉蒋介石,结果让刘峙一度被免职,闲在上海美食。

在淮海战役的前一天,遇到那种挺复杂的军事局势,蒋介石就把刘峙提到了徐州“剿总”的总司令这个位置上。

杜聿明回忆说,那会儿国民党内部对这个任命挺不服气的,有的将领直接说,徐州可是南京的门面,应该派“虎将”把守,要不派“狗”守门也行,但没想到竟然派了一头猪,意味着大门恐怕保不住啦。

蒋介石很清楚这点,但他觉得刘峙虽然在指挥作战方面不算强,但最听话,能把上头的命令牢牢记住并照办。

和刘峙相比,白崇禧就显得不同了,他是广西桂林人,被人们叫作“小诸葛”。白崇禧的军旅生涯从辛亥革命开始,早在学生时代就加入了军队,投身于那股革命浪潮之中。

接着他考入了保定军校,接受了正规正规的军事训练。在北伐期间,白崇禧率领的部队表现出色,尤其是在龙潭战役中,他展现出非常棒的军事指挥能力,为北伐的胜利做出了很大贡献。

他对战局的判断经常非常到位,战略眼光也很独到。比如早在1947年人民解放军挺进大别山的时候,白崇禧就很敏锐地察觉到对方的战略意图,提出要统一指挥华中地区的部队,打算用整体的战略来应对人民解放军的全局部署。

因为蒋介石和桂系之间的权力角逐复杂,虽然白崇禧的指挥能力很强,但常常会被蒋介石存疑,受到限制。

在淮海战役开始之前,蒋介石确实曾考虑让白崇禧担任总指挥,但白崇禧不想接这个差事,所以蒋介石最终还是再次派刘峙出马。

谁来执掌淮海战役乾坤?

一听到淮海战役打响,国军那边的败局就已经露出端倪了。

战役大致可以划分成三个主要阶段,在第一阶段的时候,黄百韬兵团在碾庄一带被包围得死死的。

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布置得很周到,迅速断绝了黄百韬兵团向徐州撤退的通路。

国民党第三绥靖区的副司令何基沣、张克侠,这两位中共的秘密党员,在关键时刻率领部队起义,为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突破防线、快速合围黄百韬兵团,搭建了有利的局面。

黄百韬兵团最终被逼得退到一个狭窄的地带,经过激烈的搏斗,到了11月22日全部歼灭,而兵团的司令官黄百韬也在绝望中牺牲了。

进入第二阶段时,黄维兵团成为解放军主要攻击的对象。这支部队是国民党军中的精锐,装备也非常先进。

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紧密协作,在黄泛区那种复杂的地理条件下,硬生生追上了装备机械化优势的黄维兵团,并将他们包围在双堆集一带。

虽说黄维兵团配备了大量火力装备,比如飞机、大炮和坦克,但在人民解放军坚持不懈的猛攻和灵活战术影响下,再加上内部地下党员和第110师师长廖运周的起义,导致他们的突围计划完全搞砸了。

经过二十多天的激烈战斗,黄维兵团最终在12月15日彻底失败,连黄维在内的一批高级将领都被俘虏了。

战役的第三阶段主要集中在杜聿明集团身上,他们在陈官庄被人民解放军完全包围,最终全军覆没,杜聿明也背负了。

整个战役里,国民党军啥都遭了个大损失,大概五十五万五千人被歼灭或者改编,长江北岸的防御体系也跟着崩盘啦。

聊到重点问题,要是白崇禧来操盘淮海战役,局势会不会翻盘呢?有人觉得,白崇禧被冠以“小诸葛”称号,凭借他那出色的谋略眼光和指挥能力,说不定还能搞出个第二春。

他在多场战役中都表现出很厉害的军事水平,比如北伐的龙潭战役,还有抗战时期的几次胜利,都能看到他的才干。

他或许能调整国民党军的布置,避免兵团被切割包围,而是采用多路同时推进、强调团队配合的战术。

现实比看起来要复杂得多。淮海战役不只是简单的军事较量,它还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的深层次较劲。

国民党军的败局可不只是刘峙一个人的指挥出了差错,里面还有个大问题,就是军内派系之争打得火热。

蒋介石一直对桂系的白崇禧心怀戒备,就算是在外敌压力最大的时候,也难以让双方真正达成统一的指挥权。

而且,国民党部队的士气一直不振,腐败情况也比较严重,几乎成了众所周知的难题。

士兵们对打这场仗到底为谁而拼,有点迷糊,腐败的事儿挺普遍的,这也让队伍的团结和斗志都打了折扣。

特别紧要的时刻,甚至还出现了为了抢夺物资而内部分裂、相互攻伐的场面。

再一提,国民党那边的情报网也出大毛病,解放军的动作常常能出乎意料,而他们自己收集到的情报却迟钝得要命,甚至完全失灵。

在淮海战役里,国民党特务试图搞渗透,可人家咱们人民群众的基础这么扎实,这些努力基本上都以失败收场了。

空中支援不足算是个短板,虽然国民党军队装备上有一些还不错,但在掌握制空权和提供有效空中支援这块,没能充分发挥出来。

更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民心的归向。在人民解放战争期间,我军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无论是后勤补给、情报传递,还是伤员救治,这些都少不了群众的无私奉献。

比如说,在淮海战役里,支援前线的民工数以百万计,他们用小推车拉运各种物资,建立起一条坚实的后勤保障线。

白崇禧自己也很清楚这事儿。他的儿子、著名作家白先勇在整理父亲的传记资料时特别说明,白崇禧觉得当时的形势下,就算他亲自操刀指挥,也很难扭转国民党军队的败局。

白先勇先生没有故意抬高自己父亲的地位,而是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面对了那段历史。

他明白,国民党军队的问题早已根深蒂固,换个人当指挥官可不一定能拨云见日。

军队内部的体系性难题、士气的崩溃、腐败横行,再加上失去民众的支持,这些因素合起来,根本注定了它的败局不可避免。

即使白崇禧再有军事天赋,也难以靠个人之力抗衡这股浩浩荡荡的历史浪潮。

命运的转折与人物的归宿

淮海战役一结束,国民党那点儿残存的实力就遭受重创,蒋介石也扛不住了,压力山大,最终不得不退位,李宗仁临时担任总统。

在这次政局变动里,白崇禧挺李宗仁当代理总统,边推动跟我方谈和,边鼓劲儿。

那会儿的局势啊,和谈还没啥实质性进展,国民党那边的死板态度,再加上内部的不团结,和平统一的希望变得越来越渺茫。

白崇禧被任命为华中军政长官之后,他怒了劲儿想把剩下的部队集中起来,在南方布局新的防御线,想着还能跟人民解放军的攻势硬拼下去。

接下来,白崇禧带领国民党军队在衡宝一带跟人民解放军打了不少阻击战,像衡宝战役和广西战役这两场就挺有代表性的。

虽然白崇禧手下的部队在这些战役里表现得挺坚韧,但由于整体形势不占优,加上人民解放军的猛烈攻势,国民党军的抵抗最终还是没能坚持下来。

衡宝战役里,国民党军伤亡很大,衡阳这些地方接连丧失。

人民解放军一路势如破竹,白崇禧的部队在广西的老家也扛不住,南宁这城没保住。

到1949年12月,白崇禧只得从大陆撤退,先到海南岛,接着又跑到咱们的台湾去。

一到台湾,白崇禧的政治路也就告一段落了。他被任命为战略顾问,但实际上啥权力都没有,简直像被“软禁”似的。

国民党当局一直对这位曾经的小诸葛保持警觉,怕他跟在美的李宗仁有联系,甚至派人密切盯着他。

白崇禧晚年过得挺不顺,感觉有点被盯着、监视着,这跟他早年的军旅生涯和那时候的荣耀地位差得挺远。

关于白崇禧的最终归宿,许多长久流传的传闻里面,有一些并不靠谱,尤其是那种说他被蒋介石派的特务给毒害了的说法,实际上多半是误传。

其中一种谣言的出处,来自国民党退役特务谷正文的一些文章,他自称是监视白崇禧特务小组的头头,还说自己受命安排毒杀白崇禧,可实际上这些说法完全是谣言,没有任何根据。

白崇禧的儿子白先勇先生也明确表达了看法,他说谷正文的身份根本不足以直接接到蒋介石的指令,再者,他的说法里头还藏着不少漏洞。

白先勇先生经过调查和核实,确认他父亲白崇禧是因为突发心脏病去世,享年七十三岁,并不像传说中的那样被害。



Powered by 爱电竞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