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特朗普政府要“没收”英特尔?科技巨头国有化,重塑美国新曼哈顿计划

本月初,英特尔首席执行官陈立武还被总统特朗普点名要求罢免,理由是他在中美之间的立场摇摆不定。然而,仅仅几天后的8月11日,一场闭门谈判后风向突变。陈立武不仅职位无忧,还被特朗普盛赞为“非常成功的企业家”。

这戏剧性的转变背后,隐藏着一个足以颠覆美国科技产业四十年来传统的计划:政府正考虑直接出资,成为英特尔的股东。这不再是简单的补贴或税收优惠,而是国家资本直接下场,试图掌控一家民营科技巨头的命运。

白宫的算盘

尽管白宫发言人库什·德赛对外宣称,在正式宣布前一切都只是猜测,但资本市场早已给出了最直接的反应。消息传出后,英特尔股价暴涨7.4%,盘后交易中再度上涨4%,一夜之间市值飙升至1044亿美元。

这并非特朗普政府首次尝试用国家资金影响私营企业。此前,国防部就曾入股稀土生产商MPMaterials,开创了先例。如今针对英特尔的计划,据信将采用“入股+订单保证+私人融资”的三位一体策略,为这家陷入困境的芯片巨头提供一个稳固的支架。

被逼上梁山的巨人

英特尔之所以愿意接受这种罕见的安排,完全是因其自身正面临严峻的困境。被寄予厚望、号称“全球最大晶圆厂”的俄亥俄州项目,因资金和订单问题,投产日期已从原计划推迟到了遥远的“2030年代”。

项目的资金缺口高达280亿美元,而公司账上的现金仅有120亿。其代工业务更是连续六个季度亏损,市值较最高点蒸发了1800亿美元,公司内部也不得不进行高达15%的裁员。陈立武上任后,一直试图将英特尔改造为“美国版的台积电”,但缺乏资金和政策支持,这个目标无异于空中楼阁。

国家意志的焦虑

特朗普政府的强力介入,根源在于对美国半导体产业现状的深层焦虑。1990年代,美国芯片产能曾占全球的37%,而今这一数字已萎缩至12%。与此同时,台积电一家就控制了全球超过60%的先进晶圆产能,而其总部所在地,正是地缘政治风险极高的台湾地区。

在白宫看来,芯片产能不仅关乎经济,更是国家安全的基石。如果不能在本土建立起一套自主可控的产业链,美国的科技主导地位将岌岌可危。英特尔虽然手握被视为突破关键的18A制程技术,但该技术迟迟未能稳定量产,良率数据也未曾公布。政府此时的注资,无异于雪中送炭。

一盘更大的棋

直接入股英特尔,仅仅是特朗普政府打出的第一张牌。紧随其后的是一系列旨在重塑整个芯片生态的政策组合拳。8月15日,特朗普宣布将评估对关键战略产品的关税政策,并暗示可能对某些芯片征收高达200%至300%的关税。

此举迫使苹果、英伟达、AMD等严重依赖海外供应链的科技巨头不得不重新站队。有报道称,英伟达和AMD已与政府达成协议,同意将未来在中国大陆销售特定受限芯片所得收入的15%,直接上缴美国财政,以此换取出口许可。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英特尔将成为唯一手握“免税通行证”的企业,只要其产品在美国本土生产。

结语

然而,这场由国家意志主导的产业豪赌,前路依然充满未知。英特尔面临的18A制程量产难题、美国本土超过40%的成本溢价,以及高达7万人的技术人才缺口,都是政府资金无法立刻解决的现实障碍。

更重要的是,这种做法彻底动摇了“科技全球化”的根基,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剧烈的连锁反应。苹果为规避风险,追加了千亿美元的本土投资,总额达到6000亿,但仍需接受监管审查。台积电在亚利桑那州的工厂建设,也因熟练工短缺而进度缓慢。历史曾多次证明,政府的过度干预往往会抑制企业的创新活力。日本半导体产业在政府保护下由盛转衰的经历,就是前车之鉴。这场新时代的“曼哈顿”计划,究竟是引领美国科技复兴的妙手,还是一场代价高昂的实验,答案只能由时间来揭晓。



Powered by 爱电竞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