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8月26日,中国回应致伊朗陷困局?缘其求购40架歼-10CE未获批准

编辑:山河鉴章

点个关注不迷路!每天持续分享时政要闻和历史分析,带你了解背后的故事!

近期,伊朗请求采购 40 架歼 10CE 战斗机未获中方应允的消息引发外界关注,而伊朗此前在核问题上的一系列表态也与之交织。伊朗为何急于获取先进战机以补强空军?中方未应允的背后,是否藏着对地区局势的深层考量?

伊朗的双重战略困境

据联合日报8月26日报导: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不久前与普京通电话时明确表示,伊朗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会寻求发展核武器,还感谢了俄罗斯在其铀浓缩权利问题上的立场。这一表态看似缓解了外界对伊朗核问题的担忧,却也折射出其安全环境的复杂。

从历史来看,伊朗长期面临西方制裁,核问题始终是其与国际社会博弈的焦点,此前伊朗议会曾放出风声,若制裁压力持续,可能退出《核不扩散条约》,还一度暂停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合作,这些举动都让地区局势紧绷。

而核问题之外,伊朗空军的困境同样迫切,以色列如今拥有 72 架 F-35I 隐身战机,还在持续追加采购,这些战机曾悄无声息突袭伊朗核设施,全程未被发现。反观伊朗,主力还是四十多年前的 F-14,80% 因缺零件无法起飞,剩下的也难应对现代电子战。

一边是核问题上需展现克制以减轻外交压力,一边是空军急需先进战机应对现实威胁,伊朗的双重困境让其军购决策更显艰难。核立场的温和或许能为其争取些许外交空间,但军购需求的满足仍需跨越更多门槛。那中方在考量是否应允时,是否会将伊朗的核立场纳入其中?

不止于战机的体系化要求

中方对伊朗的采购请求并非简单拒绝,而是提出了一套围绕战机的体系化合作框架,首当其冲的就是支付方式。伊朗起初想延续过去用石油结算的老办法,但中方没同意,这背后有现实的风险考量。

2015 年中伊就试过石油换战机,结果国际油价骤跌让合作中断,这个教训让中方更谨慎,现在中方提出 “石油加矿产” 的模式,要求伊朗搭配锂矿 ,伊朗锂矿储量全球第五,而中国新能源行业正急需这种资源。

除了资源抵偿,中方还要求伊朗先付 30% 定金,剩下的五年等额结清,不能延期,伊朗外汇储备本就有限,每年军费也就 250 亿美元左右,这样的支付安排对其财政压力不小。可对中方来说,这种方式既能规避油价波动风险,又能保障关键矿产供应,算是双赢的考量。

支付之外,人员培训要求也不低,所有飞行员和地勤都得去中国接受 18 个月训练,通过考核才能操作歼 10CE。这不是中方故意刁难,歼 10CE 的航电系统和伊朗之前用的美俄战机完全不同,没经过系统培训,再好的装备也发挥不了作用。

巴基斯坦之前买歼 10CE 时,飞行员就是这么练的,后来在对抗印度 “阵风” 时,靠熟练操作锁定对手,效果很明显。中方的合作条件看似严苛,实则是兼顾自身利益与地区稳定的考量。但伊朗能否接受这些超出战机采购本身的要求?

伊朗转向歼 10CE 的现实考量

伊朗最初其实没把歼 10CE 当作首选,而是和俄罗斯签了 24 架苏 - 35 的订单,可后续情况的变化,让这条路走不通了。俄乌冲突持续到现在,俄罗斯把军工产能全倾斜给了前线部队,苏 - 35 交付进度严重滞后,只给了伊朗 4 架,剩下的要拖到 2028 年后。

这种情况下,伊朗防长特意访华,和中方谈歼 10CE 的可行性,从价格、配套设施到技术转让都有涉及,甚至有消息说伊朗打算放弃剩下的苏 - 35 订单。毕竟空军的威胁就在眼前,以色列的 F-35I 随时能突破防线,伊朗耗不起时间等俄罗斯。

更受关注的是采购量的传闻,一开始说伊朗计划买 36 到 40 架,后来港媒又说需求高达 400 架。这个数字确实惊人,要知道中国自用的歼 10C 也不到 300 架,400 架意味着伊朗想彻底淘汰老战机,全面换装。

可 400 架的成本不是小数目,算上培训、弹药和配件,一架差不多要 1 亿美元,总共得 400 亿美元,远超伊朗一年的军费。即便伊朗想用油气资源抵扣,这么大的体量也需要长期规划,不是短时间能谈妥的。俄伊军购合作的停滞,让伊朗不得不重新审视东方伙伴的可能性。可 400 架的采购传闻,是否真的符合伊朗的实际需求?

美国与以色列的干预阴影

中伊关于歼 10CE 的洽谈,从一开始就绕不开国际社会的目光,尤其是美国和以色列的态度,美国长期对伊朗实施制裁,也一直反对其他国家和伊朗开展军贸合作,之前就曾因中伊能源合作对中方企业施压。

以色列的反应更直接,作为伊朗的主要对手,以色列一直警惕伊朗军力提升,以色列国防部长曾公开表示,中方若向伊朗出售歼 10CE,将破坏中东地区的军事平衡,甚至威胁要采取反制措施。这种压力或多或少会影响中方的决策节奏。

中方在军贸领域一直有明确原则,就是不破坏地区稳定、不干涉他国内政。之前向巴基斯坦出售歼 10CE,也是因为巴方的需求是应对印度的威胁,且中方帮助巴方构建了完整的作战体系,没有引发新的冲突。

从历史来看,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布局一直试图遏制伊朗,中伊军购若达成,可能会改变地区力量对比,这也是中方需要谨慎的原因之一。

中方不会因为短期的经济利益,就忽视长期的地区稳定,毕竟中国和沙特、阿联酋等中东国家也有深度合作,不能顾此失彼。国际博弈的压力从未缺席,中方的军贸决策始终绕不开地区稳定这一核心。那这场博弈最终会如何影响中伊军购的走向?

结语

中方未应允并非拒绝合作,而是基于地区稳定与自身利益的综合考量,伊朗则需平衡短期需求与长期成本。未来中伊能否达成共识,关键在于伊朗是否愿意接#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受体系化合作,以及双方能否找到兼顾各方利益的平衡点。



Powered by 爱电竞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