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飞行员隐秘参战朝鲜,米格-15战机上演惊天反击
美机准备瞄准目标的时候,耳机里响起了口音奇怪的中文喊叫,但那股俄罗斯腔调让老练的美飞行员脊背一紧——这可不是中国人啊!
这架谜一样的米格-15战斗机,外头写着中国八一,里面却是苏军的套路。换句话说,除了咱们中国,苏联还偷偷派了7万精锐,以志愿军的名义跑去朝鲜打仗!
在1950年10月26日的晚上,苏联大使罗申收到了密信,内容只有一个重点——第64军可以照办,但就是不能让人看出任何破绽!
这个方案就是斯大林半个月前给否了的直接上战场的提议,眼下因为战局突变又被翻出来了。
苏联飞快搭建的第64独立空中打击部队,有三个超级能打的师,士兵加官儿一共7.2万。
军长别洛夫少将在动员会上抬起两样东东,一份是让人不敢透露秘密的协议,另外一份是带着“解放军空军”字样的迷彩服样品。
按斯大林的吩咐,伪装得一气呵成,从穿上这身行头开始,名字、军衔,连说话的腔调都得隐藏起来。
个子高得像竹竿的战士,裤子得多加12厘米,皮鞋里侧要绣上“中”字和“国”字。
米格-15上的标志全给撕了,换成了亲手画的八一红星,机身号码用中文写上了,维修说明书也变成简单字了。
最麻烦的是那语言,飞行员得带张写着汉字的俄文指令卡,准备好随时来个神秘变装!
后勤系统就只能自己扛了,苏联在安东搞了个秘密指挥所,油桶上全都贴上中国石油的标签,维修手册也变成简体字。
连地面上忙活的兄弟们都只能吃上玉米窝头和白菜水了!
为了不让雷达信号被发现,苏联的战斗机得等到从中国飞过鸭绿江后才打开应答机,搞得就像志愿军的飞机一样。
1951年1月,苏联飞行员终于开启了他们的首次战斗,作战范围却被框死在鸭绿江和清川江之间,他们连追敌机都得乖乖不超过北纬39度线,简直就像被绑着手脚一样。
这片大约一百公里宽的长条天空,最后被美国军队叫做米格走廊,也成了苏联空军的斗殴场!
谁也没料到,苏联的飞行员居然给力得离谱!
50师几分钟就把F-84给打下来了,记录仪上显示整个过程没说过俄语,就光用汉话喊“冲啊”、“散开”等口号。
听说苏联那会儿统计了一下,苏军把美军的飞机打得片片掉,整整1097架呢,自己损失就三分之一!这些数字一直藏着没见天日,直到翻过屁股去解体后才让大家知道。
这活儿可不是闹着玩的,飞行员叶夫根尼之前就被打下来了,结果一头扎进了伞里。
因为他飞行服里有个苏联的标志,结果被送到了东北的一个秘密医院,等到战争一结束才终于回到家。
像这样的掉飞机的地方,苏联那帮人会派个特种小分队去收拾残局。
为了处理证据,他们会把坠毁的飞机残骸倒上汽油点火,尸体火化后塞进志愿军的骨灰盒里,然后送去旅顺的苏军烈士墓地安葬。
坟墓上就写了个名儿和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走,打过仗的事一概没记录。
在打仗的时候,美国人可不是傻子,通过雷达和飞行员的俚语,老早就摸到苏联的动静了。
听说美军第4战斗机的情报官在报告里提到,咱这队伍一伙儿打配合,明显有点像苏联那边高加索的风格嘛!
对此,杜鲁门政府就像找不到话筒一样,干脆不发声了!
这可不是小玩意儿,万一把苏联参战的事儿抖出去,那就意味着咱们的美军在技术和战术上被打了个啪啪响,搞不好还会惹得苏联全力插手欧洲的麻烦!
有些事情,嘴巴闭得严实比大声嚷嚷要划算多了!
苏联的保密手段越来越高级,战斗部队的编号在军队名单里就像蒸发了一样!
停战协议签了之后,斯大林亲自发话:所有人得闭嘴,不许跟任何人提朝鲜的事,要是有人敢说,就当叛国,重罚不饶!
直到1989年,前苏联空军的老大索科洛夫才在他的回忆录里吐槽,飞行员们曾经在鸭绿江那儿,为了社会主义阵营奋勇作战。
对咱中国来说,保密是头等大事,官方的战斗记录把所有空中的胜利都归功于志愿军,苏联的援助就像没发生过一样。
这背后其实是个算计,咱们中国需要苏联给点兵器帮忙,而苏联则想躲着跟美国直接干架。
等到2000年,咱们国家才在一本《抗美援朝战争后勤史》里悄咪咪地说了句:那个时候还得靠朋友的技术帮忙呢!
这场藏着的战争彻底改变了东亚的军队布局,中国空军和苏联的合作训练,居然在短短两年内培训出了一千五百个驾驶喷气机的大佬!
1953年去朝鲜的那些新飞行员,已经能单枪匹马地搞护航了,而苏联那64个陆军师的装备在后来的台海风波中也还是有点用了。
咱们当时的代价,就是在六十年代踹了一脚肥肉,结果背上了个大包袱。
苏联一打仗就发现自己技术不够硬,上头见美军有F-86,赶紧让人加速搞米格-17,把军事产业的钱砸了个20亿卢布!
美国忙着把北约整合得利利索索,苏联则在实战中碰碰车,试试华约的配合能力,把冷战的火药味加重了。
1992年,俄罗斯大方放出第64军的全体成员名单,7万名战士的名字终于露了脸!
在莫斯科的抗战纪念馆,新放了个展柜,里头摆着标着中文的米格-15零件。
每年四月,旅顺的苏军烈士陵园里,飞行员的后人们三五成群,有些还带着爸爸没拿到的勋章,仿佛在默默地跟那些无名墓碑说悄悄话。
爹,全世界都晓得您在哪儿摔跤呢!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