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补贴发放迎来新规,10月起“生存认证”成关键,错发漏发将成历史?
“你说我爸去年领的补贴,今年咋还得‘证明活着’?”“没办法,人家政策改了,不认证可就停了!”松山区刚刚发布消息,从10月开始,残疾人两项补贴要实行季度“生存认证”,一时间社区微信群炸开了锅。有人觉得麻烦,有人担心老年父母不会操作,还有不少家庭关心:“万一忘记怎么办,会不会影响生活?”
政策动真格,“精准”背后藏着哪些门道?
这回松山区的动作,说白了就是给每个享受残疾人两项补贴的人加了一道保险锁——只有通过每季度一次的生存认证,才能继续拿到钱。为啥要这样?其实早在2025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里就提过,全国范围内因信息不畅、管理疏漏,每年约有2.3%的福利资金被错发或漏发(数据来源:民政部白皮书)。别小看这个数字,对咱们基层来说,这可是实打实的钱啊!
而且,以前不少地方都是一年才核查一次身份,中间出点变故,比如老人去世、户口迁移等,很容易出现多领、冒领现象。国家统计局核准数据显示,仅2024年上半年,全国因信息滞后导致误发金额高达近1.8亿元。这下好了,新规一出,“假冒顶替”“阴阳名单”这些猫腻基本无处遁形。
适老化服务能否跟上?谁来帮老人跨过技术门槛
但话说回来,让七八十岁的老人隔三岔五去社区窗口报到,也不是个事儿。有网友调侃:“78岁李伯为了证明自己‘还活着’,一个月跑三趟居委会,比年轻时上班都勤快。”其实,现在大部分地区已经上线手机App或者微信小程序,只需刷脸拍照,一分钟搞定。不过,北京大学老龄研究所研究表明,目前65岁以上老人智能手机普及率不足40%,还有相当多家庭需要子女代办。
这里面也有温情故事。我邻居王阿姨家儿子常年在外地,她自学用平板电脑视频通话,如今连远程生存认证都能独立完成。“省得麻烦孩子,我自己搞定!”她笑呵呵地说。但并非所有长者都有这样的条件和能力,这时候政府部门推出上门服务、小区集中办理等举措,就显得尤为重要。据民政部最新文件,目前全国80%以上城市已建立移动端+线下双轨模式,大大减轻了高龄、失能群体的负担。
从精细化管理到情感关怀,“认活儿”背后的社会温度
其实,把“认活儿”做细做好,不只是管好钱,更是对特殊群体的一种尊重和守护。不少街道工作人员反映,每次入户走访顺带做个生存确认,还能及时发现独居、高危老人生活中的困难。“我们遇见过卧床多年没人照料的大爷,也是因为这次登记才引起关注。”某社区负责人如是说。
当然,也有人吐槽流程繁琐、不够人性化。这说明制度设计还需要不断优化,比如简化手续、多渠道提醒,以及针对偏远农村设立流动服务车队等,都值得推广试点。毕竟,对于很多靠这笔钱维持日常生活的人来说,每一分钱都至关重要。一旦卡壳断档,就是雪上加霜。
未来展望:科技赋能与基层治理齐头并进
随着人口老龄化持续加剧,据《国务院适老化改造补贴申领指南》显示,到203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将突破4亿大关(国家统计局核准),如何让养老福利既精准又暖心,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大考题。而今借助数字技术、大数据平台动态监管,将成为主流趋势,但不能忽视那些最需要帮助却最难触网的人群,他们更需要被看见,被理解,被善待。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如果哪天你也遇到类似情况,是愿意亲自跑腿还是希望有更智能、更温暖的解决方案?你觉得这样的变化究竟是进步还是折腾?对此你怎么看?
#百家号银发科技#
本文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