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抗战时期八路军军帽上要有两颗纽扣?
经常观看抗日题材电视剧的朋友们,不难注意到八路军军帽上特有的两颗扣子。颗纽扣。网上对两颗纽扣作用说法不一,有言此。颗纽扣似“8”,象征八路军。颗纽扣,如同帽徽的化身。今日,让我们一同深入探讨八路军军帽上那两颗独具特色的纽扣。颗纽扣的真实作用。
《亮剑》中李云龙,八路军独立团团长。
追溯八路军军帽的渊源,其发展脉络大致可追溯至八路军军帽,继而是国军军帽,再往前则是德国山地帽,最终可追溯至其鼻祖——奥匈山地帽。以下,我将首先为您介绍这一鼻祖——奥匈山地帽。
奥匈山地帽
奥匈山地帽,源自民间滑雪帽的设计,于1906年正式被纳入帝国皇家山地部队的装备体系。此帽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其帽檐上配备的可折叠护耳。这些护耳在寒冷季节中,能够有效覆盖士兵的耳朵和颈部,同时其独特的剪裁设计还能确保士兵的面部得以完全暴露。护耳的前端部分特别设计,以便在需要时提供额外的保护。颗护耳与帽身巧妙结合,当需要保暖时,只需将护耳翻下,利用纽扣巧妙地将两片护耳在下巴处紧密固定。而在无需使用护耳时,可将其轻巧地折叠,安置于帽檐之上,并通过纽扣进行稳固。
奥匈M1908山地帽
奥匈帝国一战山地兵
德国山地帽
在一战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德国亦建立了自身的山地作战部队,与奥匈帝国的山地兵并肩在阿尔卑斯山脉展开激战。然而,彼时的德国山地兵却头戴无帽式野战帽,当他们目睹盟友头顶奥匈特色的山地帽时,无不流露出几分羡慕。直至1915年,德国山地兵才得以换装山地帽,更荣获奥匈帝国皇帝亲授的象征性徽章——雪绒花徽章。德国山地帽虽与奥匈帽式相近,却将奥匈帽的皮革帽檐换成了灰色羊毛材质,使得德国山地帽更为轻便,且便于折叠携带。
战后,德国的山地帽依旧在国防军中发挥着作用。得益于其轻便与实用的特性,国防军在1943年6月11日推出了基于山地帽设计的M43型通用野战帽。M43型通用野战帽与山地帽在外观上几无二致。自此,山地帽的佩戴范围从山地部队扩大至整个国防军。
德国山地帽
二战德国山地部队
1918年,一批在德国接受训练的芬兰军官将山地帽带回祖国,并在芬兰内战期间广泛使用。至1936年,芬兰军队正式推出了以山地帽为设计灵感的M36型野战帽。与德国野战帽相比,芬兰的这款野战帽整体造型更为低矮,且在纽扣上方装饰有圆形帽徽,其样式与抗战时期国民革命军所佩戴的军帽几乎别无二致。
芬兰M36帽
1942年,芬兰山地兵的身影出现在苏联的前线。仅凭帽子的外观,初看之下,似乎会让人误以为他们是国民革命军或八路军的战士。
国军军帽
1928年,北伐的胜利宣告完成,国民政府正式将首都定于南京。蒋介石先生审时度势,决定引进德国的军事技术和丰富经验,以此推动军队建设。在1930年代中德合作的热潮中,他聘请了德国军事顾问,对国民革命军进行全面的改造。1929年9月,国民政府首次颁布并实施了《陆军军常服军礼服条例》。次年3月,又对条例进行了修正并再次公布。1936年1月,又颁布了《陆军服制条例》,自此,国军陆军军服的统一规定正式确立。此举首先在中央军校学生总队、教导总队以及中央部队中实施,换发了新式军服。
国军新式军服的显著特点是,将传统的北伐时期大檐帽替换为新颖的平顶圆筒帽。这款新军帽汲取了德国山地帽的设计灵感,由德国军事顾问根据我国士兵的头型尺寸精心打造,因而被亲切地称作“德式小帽”或“战斗帽”。
我国军队的制式军帽与德国的山地帽在外观上颇为相似,均配备有护耳。在寒冷天气中,佩戴者可将护耳放下,以有效保护耳朵和颈部不受寒风侵袭。而在气候适宜之时,护耳可折叠收起,便于携带和存储。颗护耳以纽扣固定,位于帽檐之上。其正上方,一枚圆形的珐琅彩青天白日徽熠熠生辉。然而,相较于德国山地帽采用的羊毛材质,我国国军军帽以棉布为主,因此在保暖性能上略逊一筹。
何应钦
八路军军帽
1937年,依据第二次国共合作协定,红军正式整编为国民革命军的八路军与新四军。这两支军队的制服装备主要包括军帽、军衣、军裤以及军大衣等。军帽的设计分为单帽与棉帽,前者适用于春夏季佩戴,后者则适合秋冬季使用。八路军的单帽与国民革命军的军帽在样式上保持了一致性,均采用平顶圆帽顶、直通式的帽墙以及弧形的帽檐,且帽檐可翻折为护耳。护耳的两端设计巧妙,使用了两条……颗纽扣牢固固定,其上方饰有一枚精致的圆形珐琅彩青天白日徽章。棉帽的设计与单帽相仿,但左右两侧特别增设了保暖的护耳,这些护耳巧妙地系于帽顶。在寒冷的冬季,护耳可下拉覆盖颈部,通过纽扣或系绳进行固定。此外,棉帽亦保留了原单帽的假护耳设计,以及两处实用的口袋。颗纽扣。
起初,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与新四军后,其编入册籍的部队便获得了国民政府的后勤补给,并采用了进口的德国灰色染料。染制而成的布料用于制作军服。自1941年百团大战结束之后,蒋介石以八路军擅自扩充编制为由,骤然切断了八路军在军服、粮饷以及弹药等方面的供应。自此,八路军转而依托根据地的土法工艺自行生产被服,导致不同地区生产的被服在颜色上呈现出显著的不同。
八路军单帽
八路军在初创阶段,部分成员曾佩戴青天白日帽徽。然而,这一帽徽并非仅属于八路军,其背后的含义亦颇为丰富。搪瓷珐琅帽徽的烧制,因当地条件所限,无法自行制造,故由国民政府负责供应。国民政府按照三个师、十五个团(共计约4.6万人)的标准为八路军提供被服。然而,自1940年起,八路的兵员数量急剧增加,最终膨胀至40万之众。因此,国民政府提供的被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加之八路军往往无法获得国民政府稳定的物资供应,越来越多的战士的军帽上未能安装上青天白日帽徽,仅保留了帽檐上的两颗扣子。颗纽扣。部分八路军亦佩戴。帽徽至内战初。
1944年,在延安举行的露天集会上,八路军战士们的身影映入眼帘,他们头上佩戴着那熟悉的青天白日帽徽。
观察现存实物,不难发现国军与八路军军帽的护耳设计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样式。
如上图所示,该款军帽的护耳部分设计独特,分为两段独立结构。一段配备纽扣,另一段则设有扣眼,两者通过将纽扣嵌入扣眼的方式相互固定。此类军帽在市面上颇为常见。
如见下图所示,该款护耳的设计别具一格。两片护耳并非独立存在,而是巧妙地连成一体,其上的纽扣并非用于连接,仅作为装饰之用。起初,我以为这种护耳或许是出于简化生产而设计的临时替代品,但后来我意识到自己的误解。原来,鉴于国军与八路军军帽的帽檐较为柔软,这种一体式护耳的设计巧妙地省略了解开纽扣、下拉护耳、再扣上纽扣的繁琐步骤,使得佩戴者能够直接将护耳从帽檐上方拉下,极大地提升了战场上的使用便捷性。
林彪军帽属第二种护耳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