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觉醒:三个月速胜乌克兰?普京强硬回绝特朗普,誓言攻占大片
美国总统特朗普设定8月8日的停火最后期限,然而俄罗斯总统普京对这一通牒表现出坚决不予理睬的态度。这种强硬姿态的背后,是俄军总参谋部对乌克兰防线“三个月内全面崩溃”的评估,以及俄罗斯在军事和经济上展现的强大韧性。当前局势表明,这场冲突的走向可能已经超出了传统外交框架所能约束的范畴。
俄军近期战果显著
普京能够无视特朗普设定的期限,核心原因在于俄军前线战场的实际进展。俄罗斯总参谋部已向普京提交了最新的作战评估,认为乌军防线在未来三个月内将彻底瓦解。
这一判断并非空穴来风。自去年11月以来,俄军每月平均推进500平方公里,仅七月就控制了超过500平方公里的土地。乌军在红军城防线虽然抵抗顽强,但俄军已经调整了打击策略。
俄军将目标转向了顿巴斯乌军的关键补给枢纽——哈尔科夫州。俄军出动了大量“天竺葵-3”简易巡航导弹和无人机。这些武器精准袭击了哈尔科夫州洛佐瓦市的铁路枢纽、军用仓库和军营。
洛佐瓦市是乌军从顿涅茨克前线获得后方补给的中枢。俄军的行动直接切断了乌军前线与后方的联系,使康斯坦丁诺夫斯科耶及红军城守军的物资来源受到严重打击。
乌军预备队资源正在迅速枯竭,前线战壕中补充的很多士兵是五十岁以上的预备役人员。北约情报机构监测到,俄军在边境地区加紧集结装甲部队,并部署了伊斯坎德尔导弹。乌克兰高层近期也频繁发出警告,称俄军即将发动决定性的攻势。
普京绝不退让
普京将俄乌冲突视为他政治生涯的重要考验,也是俄罗斯国家利益与国际地位的较量。他坚决拒绝任何妥协。普京用“如果有人用玩具枪指着你的后背,你会投降吗?”来形容特朗普的制裁威胁。
普京的核心战略目标明确:必须完全控制顿涅茨克、卢甘斯克、赫尔松和扎波罗热四个州。同时,解除西方施加的制裁,并收回被冻结的3000亿美元资产,也是普京坚持军事行动的重要理由。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俄罗斯的战争机器已经全面启动。国防部长绍伊古今年两度访问朝鲜,外界普遍认为这与传闻中三万名朝鲜士兵参战的消息有关。目前,俄军兵力已突破16万,超过了2022年特别军事行动初期的规模。
俄罗斯的军工业也在加速扩张产能,炮弹生产量足以支持长期的消耗战。前线士兵的月饷翻了三倍。俄军正准备发起一场“钝刀割肉式”的总攻,可能采取全线压迫、多点突破的策略。俄罗斯国内民调显示,七成民众坚定支持当前的特别军事行动。
制裁措施效力有限
特朗普试图通过“极限施压”迫使俄罗斯在8月8日前停火,他威胁对所有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加征100%关税。然而,克里姆林宫内部评估认为,西方制裁已经无法动摇俄罗斯经济的韧性。
俄罗斯已经适应了西方制裁带来的环境变化长达三年。其能源贸易通过亚洲市场稳定运行,中方去年进口了1亿吨俄罗斯原油和830万吨天然气,这些能源对于其生产线至关重要。
印度炼油厂则通过将俄罗斯石油与阿联酋原油勾兑后转售欧洲,每桶能够净赚25美元。特朗普的关税威胁,反而可能损害到自身的盟友利益。北约秘书长甚至建议特朗普“制裁缓缓”,德国和法国使馆的电话也持续响个不停,他们担心俄罗斯石油供应中断会冻结本国工厂的运转。
特朗普派遣特使维特科夫前往莫斯科,希望在最后期限前取得突破。分析人士指出,如果特朗普未能在期限内采取实质性反制措施,其威慑力将大打折扣。相反,如果真的实施制裁,全球能源价格可能进一步上涨,最终反噬美国经济。
欧美自身的武器库存也在减少,美国军工厂的一些机床已经生锈。德国每月援乌炮弹产量不到三万发。中俄印三国的外长已经私下会晤了三次。
这些国家表现出更加强硬的立场。他们可能因为共同利益而更加紧密合作,甚至建立合资银行来结算能源贸易,这无疑将对美元的全球主导地位构成严峻挑战。
笔者以为
8月8日的最后期限日益逼近。普京目前在瓦尔代湖钓鱼,而特朗普则在佛罗里达打高尔夫。这似乎象征着,这场博弈的最终走向,将更多地由战场上的实际实力来决定,而非通过外交辞令。俄罗斯已经做好了“不惜一战”的准备。
印度、中国等国也在积极筹划应对最坏情况。这场对峙不仅仅是能源贸易层面的问题,历史经验表明,当经济制裁遭遇地缘政治的坚实力量时,单边制裁的成效往往有限。俄罗斯的军事进展和能源贸易的稳固,无疑增强了其在谈判中的筹码。这场冲突的结局,以及俄军能否兑现“三个月打赢”的承诺,将深刻影响美俄关系走向,甚至重塑全球力量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