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电竞介绍

他由正军级晋升兵团政委,周总理两度力推其站C位,赞其功勋卓著

2012年6月10日,“神舟九号”飞船即将启程之际,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特地前往航天城烈士陵园,向聂帅墓敬献花篮,表达了敬意。这座陵园位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安息着许多为新中国航天事业献身的先辈,他们绝大多数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首批投身基地建设。

其中,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首任司令员孙继先和首任政委栗在山也长眠于此。这座最初被称为“二十基地”的地方,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才更名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以适应对外开放的需求,并彰显其地理位置和国际知名度。附近不远的酒泉市,在过去二十多年里为基地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支持。

戈壁滩上的开荒

1958年元旦刚过,志愿军第二十兵团副司令员孙继先仍在朝鲜。他突然接到命令,要求回国。起初他以为是东南沿海局势紧张,直到抵达北京,才得知中央的调令是让他前往大西北,负责建设一个导弹试验靶场。

尽管孙继先对此感到为难,他仍然接受了这项艰巨的任务。上任之初,他面对的是一穷二白的困境,仅是所需的工程师就多达两千多名。当他向总政治部反映这一需求时,就连时任副主任兼总干部部部长的萧华都感到震惊。

更重要的是,孙继先一开始是个“光杆司令”,政委、副司令员等职位均是空白。总干部部连夜召开了二十兵团组建工作会议,向全军下达命令,确定各试验部的干部由炮兵、空军、海军分别承担配备,各军种大力支持,将优秀干部调拨到二十兵团,参与基地的建设工作。

孙继先清楚记得,他那时频繁往总政治部跑,不断争取人员。原广州军区参谋长李福泽最初不愿前来,却是被他“硬抢”到基地担任副司令员。

还有一人是时任空三军政委的栗在山,也被孙继先争取过来,担任了基地政委。

1958年2月12日,空军干部部部长朱虚之致电栗在山,要求他立即赶赴北京。栗在山接到电话时还一头雾水,在朱虚之的陪同下,他专程拜访了萧华,萧华直接告诉他,中央决定任命他为导弹靶场基地政委。

这项任命对栗在山而言是破格提拔,因为他此前只是正军级干部,而导弹靶场基地是正兵团级。当时,炮兵司令员陈锡联和孙继先已先行开赴西北,与苏联专家共同划定了一片区域。在北京,他们还成立了“靶场筹备处”。萧华当时写了一张字条给栗在山,让他凭字条去总参第三招待所找孙继先报到。

两人一见面,孙继先便笑容满面地迎上前打招呼。对栗在山而言,升不升官并不重要,能否完成党中央交付的任务才是首要。栗在山一上任,便与孙继先商议,首先充实基地的领导机构,随后大刀阔斧地展开工作。在两人一致努力下,各方面调来的干部陆续充实到各个岗位,为发挥整体合力铺平了道路。

作为基地政委,栗在山还必须前往他的“主战场”实地考察。1958年4月初,栗在山乘坐飞机抵达大西北,一下飞机便感受到了当地气候的恶劣。当时基地的地点选在额济纳旗青头山地区,这里常年风沙漫天,环境恶劣,风沙大时整个戈壁滩一片昏暗,飞沙走石。

然而,恶劣的环境并未吓倒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志愿军第二十兵团回国后直接开赴大西北。经总政治部批准,成立了新的兵团党委,孙继先出任兵团党委书记,栗在山出任副书记,主要负责机构组建和干部选调工作。

由于基地当时尚未建成,为加快进度,中央下令二十兵团“边组建、边训练、边试验”,要求必须在1959年6月1日之前进入场区进行试验。为了尽快充实基地人才,栗在山组建了六个工作组,分别坐镇总参、总政、总后、空军、海军、各军事院校以及地方各大专院校,选调干部和学员。

在很短时间内,他们从军校和地方院校选拔了四百余名大学生,组成了队伍。这批人后来绝大多数都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骨干力量。1958年10月,时任国防部长的彭德怀下令,正式任命孙继先为二十基地司令员,栗在山任基地政委。

1959年10月,基地人员分批进入靶场,正值深秋时节。戈壁滩上的环境恶劣程度远超基地人员的估计,正值严寒,狂风呼啸,最低气温达零下30℃。而夏季白天的气温有时则能高达40℃。戈壁滩因环境恶劣,整体缺水少菜,基地工作人员普遍得不到水分补充,不少人嘴唇干裂,甚至有人不停地流鼻血。

恶劣的生存环境极大地考验着个人意志。在这一关键时刻,栗在山鼓励大家克服困难,在基地党委会上,他喊出了口号:“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栗在山不仅这样说了,更以身作则。由于基地的建设是国家机密,从他踏足大西北的那天起,他就“失踪”了,并且这一“失踪”就是13年。

绝境中的自力更生

1960年2月19日,国防科委向导弹靶场基地下达了任务,要求在五月底六月初实施发射苏制地地导弹试验,代号为“101”。尽管当时有苏联专家的帮助,执行这项任务的时间也确实紧迫。

更为关键的是,苏联专家在某些程度上,看不起中国生产研发的物品。为了早日掌握导弹发射试验技术,栗在山曾要求各个试验部的人员向苏联专家学习,但同时要求不绝对盲从。就在试验之前,苏联专家突然照会中国,称中国所使用的液氧不合格,拒绝使用中国的燃料,要求我们订购苏联的燃料。

栗在山了解这一情况后,立即与孙继先、李福泽等基地领导商量,并向苏联方面提出抗议。他一面亲自驱车赶往基地特燃库,经过细致检查后发现,中方所生产的液氧完全合格。面对铁一般的事实,苏联专家顿时哑口无言。

然而,因中苏交恶,这项导弹发射试验任务一直拖到七月份尚未开始。7月16日,苏联突然宣布单方面撕毁协议,终止签订的所有援华协议和技术合同,并撤回全部专家。

当时,中国的一切技术尚处于初期,对于是否能发射成功尚无必胜的信念。考虑到导弹需要使用国产液氧,周总理还召集彭老总、聂荣臻在中南海紫光阁开会。会议结束后,周总理问孙继先:“有百分之多少的把握?”

孙继先仔细思考了一会儿,回答道:“有百分之八十的把握。”面对周总理的询问,孙继先一连回答了四五条在天时地利上有把握的依据。周总理接着问:“那剩下的百分之二十呢?”孙继先坦诚地回答:“因为是第一次,缺乏经验。”

就在孙继先在北京向中央汇报时,栗在山正带着全部科技人员展开技术攻关。在没有专家、没有图纸的情况下,他们硬是凭借顽强的毅力,克服了许多困难。这也是孙继先敢于坦诚自己有百分之八十成功把握的底气所在。

9月3日,时任中央军委秘书长的罗瑞卿批准了基地发射计划。中央命令下达后,栗在山在基地立即召开动员大会,并在会上代表基地党委发表讲话:“这是一次重大的政治任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9月10日上午7时42分,二十基地成功发射了一枚苏制地地导弹。导弹预定飞行七分钟,最终成功命中了目标。栗在山听闻导弹发射成功的消息后,顿时喜极而泣。这是在中国领土上,使用着国产燃料,由基地独立操作,发射的第一枚导弹。

然而,这还远远不够。随后中央又提出了任务,要求基地于年底发射一枚仿制的国产地地导弹。导弹进场以后,栗在山与所有基地领导深入一线,检验各项技术指标,并嘱咐技术人员沉着冷静,确保不出现差错。

就在发射试验前,基地突然接到中央消息,钱学森要亲临发射现场。当时周总理在给孙继先的电话中提的要求是:“一定要保证安全!”

栗在山心里很清楚,苏联发射导弹火箭时,曾发生过几次液氧爆炸的事故。周总理的话无疑也在告诉基地,这一次是中国用自己生产的液氧发射国产导弹,必须要保证万无一失。1960年11月4日,聂荣臻、钱学森乘坐飞机抵达二十基地。

孙继先、栗在山等基地领导陪同他们一起视察了发射场。为了保证万无一失,孙继先、栗在山在试验之前已经来回检查了好几遍,以确保整个过程的顺利。11月5日凌晨,栗在山陪同聂荣臻、钱学森以及基地领导进入指挥所。

“三十分钟准备!”、“十分钟准备!”、“一分钟准备!”、“点火!”随着点火命令下达,中国仿制的地地导弹“东风一号”缓缓升空,按照预定的轨道,几分钟后成功落在预定弹着区爆炸。消息传来后,整个基地的人顿时欢欣鼓舞起来。

功勋卓著的隐身者

1962年1月,孙继先调离基地,出任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栗在山则担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政委,同时兼任基地政委、党委书记,继续主持基地的工作。从发射“东风一号”导弹开始,栗在山又陆续指挥发射了多种型号的地地导弹、地空导弹、空空导弹以及探空火箭的发射。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恰逢基地中近程弹道导弹发射成功。1966年3月11日,周恩来主持中央会议,决定进行“两弹结合”试验,并决定在二十基地展开。这次大型任务由周总理部署,聂荣臻率领国防科委统一领导,并成立了试验临时党委,聂荣臻任书记,栗在山任副书记。

为了确保试验万无一失,栗在山直接下到基层的发射中队,与参加试验的科研人员同吃同住。他深入进行思想工作,并检查各项试验的准备工作,确保试验过程中万无一失。10月27日上午9时,导弹点火发射,核弹头在靶子预定上空爆炸,“两弹结合”试验大获成功。

这无疑也标志着,中国拥有了可以用于实战的核导弹。“两弹”结合试验成功以后,聂荣臻返回基地,又对李福泽(时任基地司令员)、栗在山交代任务,确保人造卫星发射试验要在1970年成功进行。当时,基地不仅要负责人造卫星的发射任务,还负责建设卫星地面测控台。

基地以前从未负担过类似的任务,普遍都有畏难情绪。正是在极为困难的时候,栗在山承担了这项任务,并从基地抽调了一大批骨干投入地面测控台的选址、搭建中。为了完成任务,栗在山不得不两头奔波。

1970年2月,国防科委下达了执行“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试验任务的命令,确定由李福泽、栗在山统一指挥卫星发射试验。栗在山深入试验第一线,确保各项准备工作。1970年4月24日,运载火箭成功点火发射,并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指定轨道中。“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也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掌握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1970年5月1日国际劳动节,栗在山携基地的王盛元、鲍厚国等同志作为发射卫星的代表,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亲切接见。这也是时隔十三年以后,栗在山第一次出现在大众面前。

周总理的最高敬意

十多年从事国家机密工作,栗在山早已学会了在人前“隐身”的本领。在参与一些活动期间,栗在山的名字从来都不被公开提起,这几乎形成了惯例。也因为常年不回家,栗在山与家里的孩子有着天然的“疏离感”。

据将军的儿子栗克悟回忆,他的妻子是一名军人,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在北京无法上户口,只能转业。其实以栗在山的情况,完全可以打个招呼,那时他的老战友陈先瑞就是北京军区司令员,只要想个办法就能调回北京。

可自始至终,栗在山没有因为这件事情说过话,无奈之下,栗克悟的妻子只能转业回北京。尽管如此,栗在山也从来不动用自己的权利,为孩子谋取利益。1985年,为了让年轻人走上领导岗位,栗在山选择了离职休养。

尽管从事科技工作多年,但栗在山手中能够证明自己参加过这份工作的,就只有两张珍藏了四十多年的照片。而出奇的是,这两张与周总理合影的照片,栗在山都站在最中央。后来一问才知道,原来这一切都是周总理主动要求的。

1965年6月,周总理、陈毅等视察导弹试验基地,同基地领导合影。本来按照惯例,是要请周总理、陈老总站在最中央的。当时栗在山本能地就要站在最边缘,是周总理、陈老总一把拉住了他。周总理正说着话,就把栗在山按在中央,一旁的陈老总也笑呵呵地说:“你劳苦功高,你站在这里!”

还有一次是1966年7月,周总理和时任代总参谋长的杨成武视察基地。当时,基地安排周总理、杨成武乘车检阅基地部队和工作人员。在上车时,本来应该安排周总理站在最中间,栗在山与杨成武分别站在两边,可周总理一再推辞,并要栗在山站在中间:“在山同志,你站中间!”

栗在山见状,几次推辞,但周总理不许,还对他说:“你劳苦功高,你站在这里。”栗在山没办法,只好站在中间。

结语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基地对外开放,改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1996年8月,已经八十岁高龄的栗在山坐着轮椅回到了这个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当时这座东风航天城有两处圣地,一处是发射基地,一处就是东风航天城的烈士陵园。

栗在山坐着轮椅在烈士陵园转了一圈,来到老战友孙继先的墓前沉默不语。孙继先于1990年4月13日去世,临终时要求把骨灰安放在东风航天城。栗在山当时便有了一个想法,即百年以后自己也来到这里,陪同老战友继续守在这个地方。

2006年12月30日,栗在山将军逝世,享年90岁。按照栗在山将军生前嘱咐,第二年清明节,他的家人们把他的骨灰安放在东风航天城烈士陵园安葬,与孙继先将军比邻而居。他们的选择,是那一代人将个人命运融入国家战略的缩影,其功绩如同戈壁滩上的劲风,铸就了中国航天的“东风”,也告诫世人,伟大的成就从来都不是凭空而来。



Powered by 爱电竞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