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一村庄喜提300万,但这笔巨款究竟是“馅饼”还是“考题”
三百个W,就这么从天而降,没带一点声响,直接砸在了舟山一个叫新丰村的地界上。
这钱,说实话,有点烫手。
这年头,这种故事听得还少吗?
不是哪个犄角旮旯的古镇突然“被发现”,就是哪个快被人忘掉的村子,一夜之间祖坟冒了红光。
这回轮到了新丰村,名头更大——“中央组织部”钦点的“红色美丽村庄”,属于带编制的“天选之子”。
你别急着鼓掌,这事儿得咂摸。
这就像一个在次级联赛默默无闻的小球队,突然被豪门老板看上,直接甩过来一张巨额支票,说要把它打造成冠军。
听着是挺燃,可然后呢?
更衣室里原来的那帮老伙计怎么想?
球队原来的风格还要不要了?
这笔钱是用来买几个超级外援撑场面,还是踏踏实实搞青训?
这盘棋大得很。
光一个浙江,从2021年开始,就撒出去2.42亿,搞了135个这样的“红色试点村”。
这哪是扶贫,这简直就是一场席卷全省的“军备竞赛”。
而舟山金塘镇新丰村,就是最新一个拿到“外卡”参赛的选手。
说真的,在没这笔钱之前,新丰村是啥样?
我猜,大概就跟你我老家那个村子差不多。
村口有棵歪脖子树,几个老头儿天天搁树底下抽烟下棋,聊的都是谁家儿子娶了媳妇,谁家地里白菜又遭了虫。
那条叫大柳河的河,可能也就是条河,水不清不浊,夏天有小孩在里面摸鱼,岸边长着叫不出名的野草。
至于那个“解放金塘登陆点”,八成就是块不起眼的破石碑,除了村里最老的老人,没几个人能说清当年到底咋回事。
日子就这么不咸不淡地过着。
挺好,真实,有股子泥土和汗水混合的味儿。
可现在,不行了。
风口来了,得飞。
所谓的“红韵新丰”党建品牌,听着就特别像那种PPT里才会出现的词儿。
陈列室、党建室、红色教育路线……一套组合拳下来,齐活了。
老祖宗的故事被从箱底翻出来,掸掉灰,用高光笔重新描了一遍,齐刷刷摆上了货架。
这操作,利索。
三百个W,就是这套豪华装修的费用。
河道给你清了,路灯给你换了,停车场、公共厕所,安排!
甚至把个破厂房,都给你改成金碧辉煌的礼堂。
村子确实是干净了,漂亮了,走在路上都得小心别踩脏了新铺的地砖。
可我老觉得不得劲儿。
就像一个糙汉子,非得给他穿上燕尾服,打上领结,教他怎么拿刀叉吃牛排。
他是变“高级”了,可他还是他吗?
村民们坐在新建的凉亭里,会不会觉得连唠嗑都得端着点劲儿?
那个崭新的礼堂,一年能用上几回?
是真成了村民活动的地方,还是又一个等着领导来视察时才开门的“样板间”?
更逗的是那笔账。
一通折腾,又是修厂房又是搞租赁,“预计将新增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20万元左右”。
看见没?
三百个W的投入,换来二十个W的年收入。
这投资回报率,放哪个资本家那儿都得被当场赶出去。
所以说,这笔钱,到底是为了让村子自己“活”,还是为了让它“看起来活着”?
游客们坐着大巴来了,对着“红色景点”一通拍照,发个朋友圈,配文“不忘初心”,然后心满意足地走了。
留下的,可能只有一地没喝完的矿泉水瓶子。
这阵风过去之后呢?
当“红色旅游”不再是流量密码,当这三百个W花得差不多了,新丰村咋办?
是打回原形,还是能真正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乡村振兴,不是给村子做个医美,拉个皮,打几针玻尿酸就完事儿的。
它得有自己的造血功能,得有自己的魂儿。
新丰村的魂是什么?
是那个解放金塘的故事,还是村口歪脖子树下老头儿们的家长里短?
我不知道。
也许,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造,对村民来说是天大的好事。
毕竟,谁不希望家门口干干净净,腰包里多几个钱呢?
可我总担心,当我们用一套标准化的模板去“复刻”一个又一个“美丽村庄”时,我们失去的,可能比得到的更多。
那种原生态的、粗粝的、充满生命力的乡村,正在变得越来越少。
这三百个W,是兴奋剂,也是一道考题。
新丰村,接住了,也得答好。
别最后,故事讲完了,游客散场了,只剩下一个画着精致妆容,却眼神空洞的村庄,那就太没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