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一部谍战剧热播,老部长罗青长看后:剧中反派是我党特工
“我的信仰是无底深海,澎湃着心中火焰,燃烧无尽的力量,那是忠诚永在。”
这是经典谍战剧《潜伏》主题曲《深海》的一句歌词。在中国革命的道路上,有那样一批奋斗在隐蔽战线上的英雄,他们冒着被敌人识破的风险,被同志亲人不理解的酸辛,默默地奉献自己,只为心中的信仰。甚至在革命成功后,他们因为种种原因,仍需要隐藏身份,因此会遭致一些不公,但他们也毫无怨言。
阎又文就是这样一位默默奉献的英雄。新中国成立前,阎又文表面身份是傅作义秘书、国民党少将,实际是隐蔽战线上的共产党员;新中国成立后,阎又文的身份还是国民党起义将领,实际却是党的统战工作者。直到去世31年后的1993年,阎又文的真实身份才为其子女得知。
可直到1997年,一部名为《第二条战线》的谍战剧在电视台热播,阎又文被刻画成为一个反面人物。80岁高龄的原中央调查部部长罗青长也看到了这部谍战剧,之后专门在《北京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丹心一片照后人”的文章,来给阎又文正名。
罗青长
在文章的末尾,罗青长饱含深情地写道:
“阎又文才华出众,文笔锋锐,行必踏实,事繁勿慌,和若春风,外圆内方。我借毛主席的《咏梅》词怀念他,‘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罗青长这篇文章见报后,人们才知道,这位曾替傅作义捉刀,写出讨伐毛主席“檄文”的原国民党少将,真实身份原来是我党地下特工。这一年,距离阎又文去世已经过去整整35年,八宝山革命公墓属于阎又文的那段颇费思量的碑文,也终于水落石出。
1962年,在农业部粮油生产局任局长的阎又文因病去世,年仅48岁,随后被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墓碑上镌刻着这样的碑文:
“阎又文同志,山西省万荣县人,生于一九一四年七月六日。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粮油生产局局长,中国共产党党员……阎又文同志,过去曾为革命做过许多工作……”
这段碑文,过去让人很是费解,明确阎又文是共产党员,却没有参加革命时间和入党时间。更让人疑惑的是,阎又文建国后的工作职务写得清清楚楚,建国前却只有一句语焉不详的“为革命做过许多工作”。
阎又文的子女们开始没当回事,但后来参加工作或是入党,经常受到政审的阻碍,他们才想要去搞清楚父亲的真实身份。他们想着父亲是起义将领,那应该在统战部的档案里能找到,但结果却是“查无此人”。
阎又文和家人合照
直到1993年,阎又文二女儿的领导,原北京市公安局副局长刘光人知道他们家的情况后,意识到其中有一些情况。刘光人也是位老地下党员了,在做地下工作时,曾跟阎又文多有接触,只是当时他们互相不知道对方的身份。
在不久后的一次公安系统老干部聚会上,刘光人遇到了原来的同事,老地下工作者王玉,聊天中谈及阎又文及其后人的事,没想到王玉一下子激动起来。王玉长叹一声,然后对他说:“已经40多年了,阎又文应该可以解密了。你一定要帮我联系到阎又文的子女。”原来,王玉就是当年和阎又文保持单线联系的联系人。
王玉找到阎又文的子女后,很快就带他们去见了原中央调查部部长罗青长。罗青长是情报战线上的老战士,当年也是阎又文的直接领导。他不顾年迈,非常激动地向阎又文的子女们讲述他们的父亲当年的故事,一讲就是一整天,几度声音哽咽。
这次会面后,罗青长出面为阎又文证明了身份。不久后,农业部分别向阎家六子女单位发去公函,证明阎又文长期在傅作义部从事情报工作,为北平和平解放作出了突出贡献。然而,阎又文的子女们都非常低调,既然已经知道了父亲的身份,工作上的困扰也排除了,也就觉得没必要再去张扬了。因此,才会有1997年的谍战剧仍将阎又文当做反派的情况出现。
阎又文
但随着罗青长撰写的文章见报,以及更多资料的解密,阎又文颇富传奇色彩的潜伏生涯,也一点一点展现在我们面前。
阎又文1914年出生在山西万荣县的一个镇上,是傅作义的小老乡。小镇青年阎又文虽然家庭条件一般,但父母明理,因此有难得的求学机会,19岁那年考上了山西大学法学院。阎又文上大学时,正值日寇在华北一步步蚕食中国领土之时,他像许多那个年代的有志青年一样,饱含革命激情。
抗战爆发后,阎又文便奔赴延安,他原本想上前线杀鬼子,却被昔日老师,同时也是党的情报系统老兵徐冰延揽至麾下。经过培训后,阎又文先是被派到西北军阀马鸿逵部队,随后又奉命到爱国将领傅作义将军的部队从事抗日工作。
当时,正是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傅作义是我党紧密团结的对象,这样的人身边自然应该有咱们自己人。除了公开合作的干部外,安排一些生面孔潜伏下来,也是情报工作的需要。阎又文刚到延安不久,又是傅作义的小老乡,各方面都很合适。
阎又文才华出众,文笔极好,很快就得到了傅作义的赏识,做了傅的长官部文书。在此期间,阎又文表现极为出色,并在1938年秘密入党。
最初,在傅作义部还有很多共产党员,他们中间有公开的也有秘密的。但到了1939年下半年,国民党就开始不好好抗日了,掀起一轮反共高潮。傅作义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共产党的“政工干部”被礼送出境。因为事情发生得很突然,秘密党员阎又文便与组织失去了联系。
尽管如此,阎又文仍然牢记自己的使命,忠于自己的信仰。当初,120师政委关向应交代他们,在傅作义部队中,一不搞兵暴,二不搞瓦解、情报工作,唯一的任务就是广交朋友,宣传党的主张,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高部队的政治素质。
阎又文
在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中,阎又文没有进行党派活动,一直是忠心耿耿、全心全意为傅作义出谋划策,使傅部打胜每一场仗。在著名的收复五原的战斗中,阎又文身先士卒,英勇作战,负了重伤,身上一直留有日军的弹片。
经过八年患难与共的战争岁月,阎又文不仅深得傅作义的器重和信任,成了傅作义的亲信和重要幕僚,被人称为傅的“左膀右臂”,而且还跟傅作义成了亲密无间的好朋友。与此同时,阎又文在这段时间里,也成为了地下工作者中的“闲棋”,这一闲就闲到了抗战胜利后。
就在日本宣布投降几天后,在陕甘宁边区保安处工作的王玉接到上级派来的任务,到绥远傅作义部寻找阎又文。此时,党组织已经与阎又文失去联系7年了,上级领导都提醒王玉,阎又文有变坏的可能。
7年前,阎又文只是傅作义部一个小文书,7年后谁也不知道他在傅作义部担任什么职务,甚至还在不在傅部,有没有在战争中牺牲都是未知数。王玉找了两个多月,无功而返。1946年春,王玉再次到包头寻找阎又文。这次,他以“找弟弟”为名,终于从一个傅作义的司令部秘书最终得知,阎又文已经当上了“傅长官的秘书”。
经过几番接触后,王玉决定单刀直入,向阎又文亮明身份。阎又文得知王玉是延安派来寻找自己的,激动得握紧王玉的手说:“多少年了,我总盼着这一天啊!”他们二人事后想起来,都觉得这样的相认实在有些冒险。而王玉之所以敢这样冒险的前提,还是组织上对阎又文的信任。
在当时的时局下,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已经势在必然,而出身于晋绥军的傅作义此时已经不再依附于阎锡山,而是真正号令一方的“诸侯”。蒋介石对傅作义很重视,任命其为第12战区司令长官,当初跟共产党合作抗日,被称为“七路半”的傅作义,态度已经是难以捉摸。因此,组织上对傅作义部的情报线非常重视。
为了避免风险,阎又文被严密“保护”起来,他仅跟王玉单线联系。即便是在延安,也只有边区保卫处和中央社会部的几位领导知道他的存在,再往上就直接联系到周总理、毛主席。不久后,阎又文的关系从边区保卫处转到中央社会部,这条情报线被压缩为阎又文——王玉——罗青长(时任中央社会部一室主任)——李克农(时任中央社会部部长)。
李克农
如此高级别的特工,如此保密的单线联系方式,也就解释了为何阎又文逝世后,儿女们在任何纸质资料上都找不到父亲的身份证明。
傅作义在蒋介石的拉拢诱惑下,很快成为了华北地区内战的主力。阎又文告诉王玉,傅作义在他的部队中有绝对权威,指挥调度灵活,战斗力很强。果然不出所料,蒋介石发动内战后,傅作义部相继占领了集宁、丰镇、阳高、张家口等地。华北野战军得到阎又文的情报,避其锋芒,战略撤退。多年后,罗青长这样评价:阎又文的情报,对我华北野战军免受更大损失起了重要作用。
在内战初期接连取得胜利,尤其是攻占了张家口这样的大城市后,傅作义部大有一种“不可一世”之感。傅作义本人也对这样的战果喜不自胜,他找来自己的“笔杆子”阎又文,要他写一封给毛泽东的公开信,要“长自己志气,灭共党威风,同时也给蒋工和美国人显示我们的态度。”
这可让阎又文为难了,虽然他潜伏在傅作义身边多年,“党国”、“共匪”之类的话随口就来,但让他写文章骂毛主席,还真就犯怵了。于是,阎又文找来王玉商量,王玉如实向延安作了汇报。周总理在跟毛主席商量后发出指令:这封信要写,而且要骂得狠一些,要让傅作义和官兵们兴高采烈,得意忘形,让我们的指战员咬牙切齿,在战场上恨不得把敌人一口吃掉。
阎又文本就文采非凡,得到了毛主席的首肯后,便放开手去写,把这篇傅作义讨伐毛泽东的“檄文”写得洋洋洒洒。文章言语犀利,字里行间极尽嘲讽、挖苦之能事。
这篇文章写出来后,傅作义跟蒋介石都很满意,国民党《中央日报》全文刊载。毛主席也很满意,要求延安《解放日报》也全文转载,说是“奇文共赏”。朱总司令看到全文后,要求晋绥和晋察冀两军区向连以上干部宣读。
后来,傅作义起义后到西柏坡拜访毛主席,阎又文随行。见面时,有人引荐了傅作义身后的阎又文,毛主席笑着对他说:“阎又文,你的文章写得很好啊!”那时候,在场的原国民党将领,包括傅作义本人,甚至是我方人士,除了少数几位知道阎又文身份的外,还都以为毛主席这是气不过当年那篇文章,在讽刺阎又文呢!他们哪里想得到,毛主席是真的在夸他。
阎又文(右一)跟傅作义(右三)在西柏坡跟周恩来等人合影
阎又文最大的贡献,当然是与组织上里应外合,积极影响傅作义,为北平和平解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47年底,傅作义升任华北“剿总”总司令,坐镇北平,麾下除了20万嫡系部队外,还有华北地区40万蒋系部队。1948年5月,王玉接到李克农跟罗青长的命令,进入北平联系阎又文。
进入北平前,李克农叮嘱王玉,切记在任何情况下不能暴露阎又文,就是牺牲了也不能暴露。足见组织上对阎又文所寄予的厚望。他的少将身份,他跟傅作义的紧密关系,对于操纵复杂的华北战局,影响实在太大了。
阎又文给王玉办了一张《平明日报》的记者证。每周六,阎又文都会主持中外记者招待会,王玉就拿着记者证坐在下面。大量的绝密情报,就通过记者会这样一个公开的场合,从傅作义的司令部传到了党中央。
当时,刘光人同样以《平明日报》记者的身份做掩护,跟阎又文有过很多接触。他怎么也不会明白,这个满口“党国”的新闻官,竟然会是自己人。其实,当时在《平明日报》这份国民党在北平的机关报中,就有20多位地下党员。平津战役后来被视作情报工作的巅峰,当时北平地下党有3000人之多,外围人员更是多达5000人。
平津战役开始前,阎又文通过王玉,将傅作义的作战计划送到了西柏坡。当时,傅作义正好拿着作战计划去南京汇报,他没想到的是,毛主席比蒋介石还早看到这份计划。
阎又文送出的这份绝密情报,对解放战争的局势,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毛主席原本要求东北野战军休整一个月后入关,但收到情报后突然做出决定,让林彪、罗荣桓“早日入关,防止敌人逃跑。”原本要求华北野战军尽快攻破太原,此时也改为“缓攻太原,以迷惑和稳住傅作义”。为了同样的原因,对淮海战场上已经被包围的杜聿明集团也暂缓攻击。
这份情报的主要内容是:傅作义打算用他手下60万大军,在平津唐地区跟东北野战军及华北野战军决战,赢了,整个华北就是他的天下。若是打不赢,他打算率部南撤与蒋介石会合,或是退到绥远一带,与马家军会合,负隅顽抗。傅作义还认为,东北野战军进关不会很快,他可以从容布置。
毛主席的及时调整,一面粉碎了傅作义的美梦,一面又给他留有幻想,犹豫间错过撤退时机。最后,东北野战军及时南下,切断了傅作义海上南撤的退路,华北野战军突然猛攻张家口,断绝了傅作义的西逃之路。华北几十万国民党军队成了瓮中之鳖。
围城期间,傅作义顾虑重重,在战与和之间摇摆不定。我方利用多方渠道向傅作义施加影响,阎又文自然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最终,在军事与政治双重压力下,在阎又文等人的劝解下,傅作义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让北平这个古都免于战火。
北平和平解放后,阎又文随傅作义到西北坡拜访毛主席,在那里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直接领导罗青长,并正式恢复了组织关系。但他的身份并没有公开,而是继续以隐蔽身份协助完成傅作义部队的改编和绥远的和平起义工作。有意思的是,最终达成的《绥远和平协议》上,代表国民党方面签字的,正是共产党员阎又文。
绥远起义时的阎又文(右)跟董其武
新中国成立后,傅作义担任水利部长。阎又文随改编后的傅作义部队参加了抗美援朝,归国后被傅作义点名调到水利部农田水利局任副局长。此时,阎又文的身份依然没有公开,隐蔽身份更有利于开展相关统战工作。
1962年9月25日,阎又文积劳成疾,不幸去世,年仅48岁。临终前,阎又文给妻子留下遗言:“有事找组织。”
党的隐蔽战线领导人周总理曾要求情报人员,“有苦不说,有气不叫;顾全大局,任劳任怨。”阎又文负重而又短暂的一生,是对这16个字最好的写照。而在追求革命胜利,解放全国人民,乃至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还有无数个像阎又文这样的无名英雄,以及这些无名英雄背后,同样伟大的家人。
就像《潜伏》的结局,余则成被迫离开大陆,并且在上级领导的指示下和晚秋结为夫妻继续执行潜伏任务,而翠平回到老家生下了她和余则成的女儿,翠平一个人带着孩子,孤独的等待着余则成的归来。
2009年,北平和平解放60周年,在北京市档案馆展出的“北平和平解放史料展”中,阎又文这个听上去那样陌生的名字,与刘厚同、何思源、傅冬菊三人并列为北平和平解放的功臣,肖像置于显著位置。
无论什么时候,英雄都值得我们铭记,也该让我们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