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狂野的小吃店里,乾隆也像个新兵蛋子
要说世界上什么地方的历史底蕴最为浓厚,那大概率就是小吃店里。
没人比小吃店老板更会讲故事,他们已经完成对现实世界的重构,亲手打造了一个平行宇宙。
枯燥的日子压抑不住对文学的向往,富足的内心足以击穿任何知识围墙。
用心体会,谁也不知道会发现什么样的秘密。
每个时代都有人感叹求知欲陷入低迷,可也同样有人从未停止播撒创造力。
想在生活中找到严肃文学的痕迹,就要多去小吃店里,有时只需看一眼,即可拓展人的认知。
比如当年心急如焚的斯大林曾用春饼成功抗击德军,力挫希特勒的野心,春饼由此在苏联广为流传,列宁格勒就是这么被保卫下来的。
这些老板似乎掌握无数隐藏历史进程,擅长在饭前先送上精神食粮,确保顾客每一顿都能吃出绝对厚重的史诗感。
根据一位宗师人物所透露,世间仍存在神话时代的遗珠,虽然龙这种生物已经被夏朝人吃到灭绝,但幸运的是驴还生生不息。
李隆基为之倾倒,乾隆对它念念不忘,显然远古屠龙技术后继有人,目前主要用来制作驴肉火烧。
也许正是明悟了师出有名的重要性,才会在史学层面潜心钻研,他们明白万物皆有来处,想深入解构需求,就得先放下包袱,玩的都是正经超现实主义。
这就类似一种本能释放,除了随时把诚意摆在明处,剧情设计上的手法也不算难题,此时能影响创作激情的只有想象力。
一旦从这种逻辑出发,很多水面之下的秘密将主动上浮,更进一步的高手早已参透所有故事的底色,即便使用不同桥段,一样能送上相同感受,每次出手都直击根本。
有经验的朋友知道,当你和那些故事相逢,就相当于进入狂野艺术风暴的核心区域,想跑已经来不及。
尤其是在看到乾隆两个字的时候。
作为古早美食博主的领军人物之一,乾隆在小吃宇宙中的一生堪称传奇,关于吃这件事,全国几乎没有他落下的地方。
从那些故事包含的信息来看,很难想象此人对食物的热爱,唯一能确定的一点是,当皇上也不如探店过瘾。
有人的地方就有小吃,有小吃的地方就有乾隆,乾隆在小吃界的地位,如同于谦儿的父亲在相声界的地位,都算得上功不可没。
但凡乾隆在吃饭的时候出现,现实世界的地基就要开始松动了。
他曾经在观看烙馍制作时傻了眼,吃完一张还想吃,当场把大厨请回了宫,也曾迷失在“老妈风味鱼”的温柔乡,亲自给满汉全席加了道菜,只是最终“老妈”从宫里逃了出来。
可失去爱厨似乎并不影响吃饭的激情,他又到南昌学习五行生克关系,从此天天喝瓦罐汤,一直喝到八十八。
那大概才是种长情。
“回忆起有一次去嘉兴玩,本地朋友带我品尝特色,好吃的东西很多,连桌上普普通通一碗面都让人记忆深刻。”
“席间朋友聊到全世界只有这里的南湖菱是没有角的,我问为什么菱角还能不长角啊,他说乾隆不让长。”
“其实乾隆没来,来的是干隆”
乾隆每下一次江南,都会为民间提供数不清的素材,有时从走出宫门那一刻起,后面的故事就写好了。
如果真有小吃宇宙编年史,乾隆绝对是全场最佳。
没人知道他到底对多少种小吃一见钟情,只能粗略判断宫里的伙食估计挺差的。
坊间传言两江总督一顿供上地方小吃共计三百六十样,乾隆瞧了一眼,立马进行了三百六十一次赞不绝口,多的那一次赞的是两江总督本人。
根据野生史学专家的研究成果显示,乾隆平生最喜欢做两件事,一是赞不绝口,二是在农户家迷路。
同时也经常饥渴难耐、几乎饿死、大为感慨、拍手称快,偶尔还会诗兴大发。
某种角度上说,乾隆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干一行爱一行,相当敬业。
物理距离从来不是问题,腿能走到的都得用嘴尝尝,就算只能下一次江南,他也可以同时路过广东、陕西、黑龙江、新疆等等地方,用的肯定是传送卷轴,效果还是随机的。
以至于他在吃这件事上的势力范围直到今天仍在扩张,都有人为此撰写连续剧了。
虽说下的是江南,但理论上松花江南边也算江南,问题不大
可能有人比他们更懂美食,但没人比他们更懂乾隆,行家做事向来全情投入,讲究的就是细致。
经过长久考据,一部分朋友认为乾隆很可能是受到家族基因影响,毕竟雍正和康熙也都在小吃宇宙中有过一席之地。
“乾隆有点像个魔咒,我在广西旅游喝油茶,他喝过;在河南旅游吃麻花,他吃过;在陕西吃裤带面,他又吃过。”
“有段时间看见这俩字都应激,直到去诸暨吃次坞打面,十分欣慰这次终于不是乾隆,结果发现朱元璋也爱赞不绝口。”
“感觉赞不绝口这个行为传染性极高,我自己也快忍不住了。”
乾隆下江南,朱洪武落难,诸葛亮南征,并称地方小吃三大源流,贡献了海量魔幻作品。
而杨贵妃闻香下马,西太后知味停车,更是能激发无限创造力。
可以看出那些热情似火的创作者从未局限于某个时间点,而是早把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舞台。
可供发挥的人物还有很多,打开思路才能收获销路,要知道能让宋太祖赵匡胤在街头喊出“痒!爽!畅!”的东西,大概也只有开封羊双肠了。
尽管头脑起没起风暴尚未可知,但下笔时心灵深处一定发生了某种溢出效应,誓要为一切缘起找到归宿。
他们确认了曹操的生活情趣有多丰富,至少在饮食领域远超竞争对手,打仗也没耽误自己对咖喱鸡赞不绝口。
“其实曹操在鸡上也吃过亏,估计不是很喜欢吃火锅鸡”
曹植显然继承了这样的基因,他是才高八斗这个词的正主,还远在哥伦布之前发现美洲。
在他看来写诗太过容易,兄弟相争也不算危险,人生没有什么坎儿是过不去的。
当然,前提是要吃一顿砂锅土豆粉。
越是功底深厚,越容易完善整体世界观,大隐隐于小吃店,真正的大师们返本开新,基本重构了历史时间线。
他们说刘关张和曹植一样,都是粉条狂热爱好者,此三人聚会时爱吃重庆火锅粉,且必须是红薯粉,目的就是为了纪念桃园结义。
“据传当年的粉里专门加了特辣小尖椒,那么这位桃园主人的真实身份就显而易见了,应该是个掌握时间旅行技术的重庆厨师。”
在河北涿州结义,吃重庆火锅粉,粉里有来自美洲的红薯和辣椒,三兄弟相当具有国际视野
关羽开发出枣糕,张飞深耕牛肉烹饪技法的同时发明板面,诸葛亮请刘备吃过烤鱼,黄月英又给刘备吃了锅巴,碳水脂肪蛋白质完整,前菜主菜甜点齐全,堪称蜀汉套餐。
“刘备确实是领导,什么也没干,单纯负责赞不绝口。”
“黄月英灵机一动发明锅巴,让诸葛亮给抢注了,应该叫月英锅巴才对”
这就像是通过相反的方向切入生活,用行动填补时间与传承的沟壑,无限拉近古今差距,在开窍和开悟之间选择了开玩笑。
甚至有些故事已经开始反哺主人公,那些登峰造极的隐修之士,更是直接回答了屈原的天问。
当然能进入这种旷世巨著之中,本身就证明主角在民间的地位,不是谁都能成功给那些美食背书。
“值得注意的是项羽临死前还在吃木桶饭加肉,不过吃完没几天就在乌江自刎了。”
“不知道为什么项羽是主角,配图是诸葛亮”
剧情需要丰满,涉略范围更要多元,在这种语境加持下,百年老店不值一提,千年老店才有资格坐上牌桌。
所以幸运的话,你还能看到秦始皇推荐面馆,大禹全家代言伤心凉粉,轩辕黄帝传下烤烧饼秘法,可以说横跨整个中华文明,再往上就得追溯出外星人了。
有个朋友讲,从小到大吃过很多小吃,每个小吃的源头他都记在本上,反而是味道已经记不太清。
他说小时候以为那些故事全是真的,因此曾立志成为一名历史学家,想看看还有什么美食秘密等着被揭开面纱。
如今他如愿以偿,自己开饭店了。